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刘心印 《环球人物》2013,(24):84-85
他对香港的描述,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解读香港的作品人物简介陈冠中,香港作家、文化学者。1952年出生于上海,4岁时移居香港,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1976年创办《号外》杂志,监制及策划过多部电影,著有《我这一代香港人》、《香港三部曲》、《城市九章》等。现居北京。  相似文献   
12.
《湖南文史》2010,(11):59-59
数月前我接到和波士顿芭蕾剧团访华的宝贵机会。看着自己的名字被用令人费解的汉字巧妙翻译出来,做成名牌摆在餐桌上,这仅仅是开始。  相似文献   
13.
《世界》2011,(4):20-21
T:你个人最喜欢去什么样的地方旅游,为什么?L:我非常喜欢文化色彩浓郁、历史税淀深厚的地方。比如国内的北京、西安、日本的京都、美国的波士顿、纽约、芝加哥等。正是历史与时间的积淀.使这些地方景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陈志强 《世界历史》2004,(3):131-132
20 0 4年3月1 2 - 1 4日,由世界史学会(WorldHistoryAssociation)、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HistoricalAssociation)和世界史研究中心(WorldHistoryCenter)主办的“世界史:未来1 0年的发展”国际会议在美国波士顿约翰·汉考克会议中心举行。世界史学会为世界范围从事世界史学研究的民间学术机构,主要成员为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教学人员,其秘书处设立在美国迈阿密大学。该学会每年举行国际会议,以加强学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最新学术成果,总结最新学术发展。参加本次会议的除了主办各方的学者教授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  相似文献   
15.
韶山的全国网络关注热度矩阵及推广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搜索数据记录了用户的搜索关注与需求,为研究旅游营销推广策略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本文以韶山为研究对象,依托百度指数得到2011~2014年全国34个省(市、区)对韶山的网络关注度数据,首次引入网络关注热度指标,借鉴波士顿矩阵分析法构建网络关注热度矩阵,分析了位于四大象限内各省(市、区)关注热度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全国34个省(市、区)对韶山的网络关注热度存在显著差异,从整体上看,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关注热度矩阵中“发展型”区域壮大,“维持型”和“调整型”区域薄弱,“选择型”区域几近空白.最后针对各类型区域特征提出相应的韶山红色旅游品牌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6.
美国幅员辽阔,领土面积9372614平方公里,有秀丽的山川,蜿蜒的河流,宽广的平原,起伏的丘陵,众多的湖泊和荒凉的沙漠,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加之美国是当代世界第一强国,劳动生产力、GDP和对外贸易均居世界首位,从而营造了丰富绚丽的人文景观。我虽然自1995-2005年期间,有幸先后7次到过美国11个州的布法罗、奥尔巴尼、波士顿、哈特福德、纽黑文、纽约、纽瓦克、特伦顿、费城、大西洋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底特律、芝加哥、洛杉矶、圣达戈、拉斯韦加斯等17个城市访问和游览,但仍不足以尽览其众多的景观。这里,仅就感受较深的四个人文景观报导如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江海 《炎黄春秋》2002,(3):45-47
2002年1月8日,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心脏在美国波士顿停止了跳动,这个人就是王若水。  相似文献   
18.
19.
查妮 《南方人物周刊》2011,(17):106-106
翻开任何一张波士顿地图,都会看到一条起于波士顿公园(The Boston Common)、终于邦克山纪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的蜿蜒红线,这便是著名的“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1)。这条全长2.5英里、由红砖铺砌的导航线贯穿了波士顿16个美国殖民地时期与独立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别看里程不长,曲曲折折间却囊括了波士顿大部分地标建筑。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史》2013,(7):45-45
波士顿环球报》近来发表文章,介绍了历史学家在研究日本投降原因时得到的新成果。文章称日本投降并不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广岛、长崎核爆炸,而是另有端倪。文章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