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下王岗遗址出土了大量人骨材料。本文采用实物形态近似法对下王岗36例下颌骨的下颌圆枕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并与大致同时期姜家梁人群进行对比,发现下王岗人群下颌圆枕出现率为80.6%,且主要出现在前磨牙处;下颌圆枕发育程度较弱,没有“花生(3/4)”类型的,形态主要以“南瓜籽”类型为主。下王岗人群没有发育程度特别显著的下颌圆枕;尺寸大(且粗壮)的下颌骨中的下颌圆枕表现较弱或缺失,相对较大的下颌圆枕只出现于尺寸较小的下颌骨上;推测在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中,下颌圆枕的表现程度可能与下颌骨尺寸、咀嚼肌肉发达程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62.
灯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器具之一,是人类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物质形态体现。它不仅凝结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更是当下社会观念和思想形态的反映。汉代灯具在中国灯具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出土数量多且种类丰富,是汉代物质文化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63.
画像石(砖)是汉代艺术主要代表,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关乎美的领域也形态毕现,本文将从题材、表现技法、风格上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勾画出汉代的审美气候。  相似文献   
564.
文化形态史学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形态史学对 1 9世纪的“科学”史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同时也对2 0世纪的史学有开启之功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从显在的欧洲中心史观到隐蔽的欧洲中心史观、从局域主义到整体主义、从“脱魅”到“复魅”、从单线时间观到多元时间观  相似文献   
565.
藏民族认为,建造佛塔是一种积德造福的举动,无论僧俗都喜欢建造佛塔和朝拜佛塔。因此,藏族地区是世界上拥有佛塔最多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566.
薛红焰 《攀登》2013,(3):4-8
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一大理论贡献,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等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不同形态及其相互关系,旨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认识。  相似文献   
567.
史称武王克殷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其后武庚叛乱,周公再度东征,迁顽民。据此可知,自牧野之战至于成王时期,小屯一带仍有殷遗民居住。既然如此,在殷墟显然应该有西周初期文化遗存。50年前笔者即撰文提出,后冈圆葬坑  相似文献   
568.
一种建筑风格里能一定程度地承载风俗传承,观赏建筑实际也是在感受当地的生活形态。小而阴暗潮湿的天井,给徽州人的日子增加了许多滋味。  相似文献   
569.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晚更新世一处包含多层堆积的露天遗址。本文从埋藏学视角对遗址形成与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准确解读人类生存环境背景与遗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遗址第4层与第3层存在着不同的堆积环境,其中的遗物存在着不同的堆积形成过程。从3F层至少到3B层,该地区存在着比较稳定的河漫滩环境,为人类反复在此栖居提供了条件。这些层位中的石制品和动物遗存是人类活动形成的。遗物在较短时间里被低能水流掩埋,得到了较好的原地保存。然而,微小石制品所占比例、骨骼风化程度的差异表明不同层位堆积力强弱以及被掩埋速度存在变化。堆积形成后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或改造,比如有些炭屑在水流作用下发生位移,但程度有限;潮湿的埋藏环境对动物遗存保存产生影响;同时,微小型遗存有可能受到生物扰动而发生位移。尽管动物骨头在废弃后受到食肉动物的啃咬破坏有限,但不排除食肉动物或其他大型动物的活动造成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位移,或者受踩踏而发生破损。  相似文献   
570.
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形态、当代价值及其研究范式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 《人文地理》2020,35(6):1-8
神圣空间是中国传统村落重要的空间形态,但理论界对神圣空间时有“存续论”和“废弃论”的学术争议,对其内涵、类型、流动性发展趋势以及新的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解读,这对人们深入认知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带来了困惑和迷茫。通过文献梳理,认为:神圣空间的内涵是“空间+意义”的综合。在传统村落中空间形态有两类,一是具有明显可观察性的宗教信仰性神圣空间,二是一切不可让渡或不可化约的人文意义的神圣空间。在内容研究方面,学术界对第一类型的神圣空间研究着墨较多,但研究特点表现在对神圣空间“本身”进行阐释。对第二类型神圣空间建构性的解读属于新兴研究类型,研究主要将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看作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和动态性实践的产物。在流动性视角下,学术界更注重对传统村落神圣空间与流动性互动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之间建构和生产的研究,认为“神圣空间作为文本”更符合新的社会事实及其推动下的研究议题。不同认知范式具有差异性,相互补充是人们整体认知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的基础,也对乡村振兴实践中传统村落文化的整理、挖掘以及塑造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