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郑风田 《神州》2010,(5):9-9
近年来干旱似乎一直与我国过不去,小打小闹的干旱就不说了,光是引起全国大范围跨省区的干旱就爆发了数起,从几年前的重庆、成都大旱到去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再到今年的西南云、贵、川等五省区大旱,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22.
民族英雄林则徐抗御外侮,销烟禁毒,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妇孺皆晓。但他在治水抗洪,为民除患的斗争中亦屡建功业却鲜为人知。笔者最近访问了开封郊外黄河下游的“林公堤”,参阅了林则徐抗洪治水的历史资料,访问了有关专家、学者,了解到这位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抗洪英雄。  相似文献   
23.
长江在历史上频繁出现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做出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战略决策.人民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加强统一领导、妥善处理分洪区移民安置工作、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劳动竞赛运动、加强思想政治动员和宣传教育、动员人民解放军发挥主力军作用、吸收苏联专家先进技术和苏联经验等措施,克服了巨大困难使分洪工程提前竣工,保卫了湖北、湖南平原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极大地降低了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的破坏力,充分彰显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增强了荆江两岸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4.
大多数先秦文献都提到了泛滥成灾的洪水,提到大禹治理洪水并划分九州,讲长江、黄河的各处险要为大禹开凿水道留下的遗迹。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本文认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大禹是不可能治理黄河、长江的,所谓大禹治水不过是把济、濮流域的洪涝排泄出去而已,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不出今天的豫东、鲁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25.
成都合江亭处思蜀园由省文史馆研究员谭继和撰写的“鳖灵治水”碑文说:“鳖灵为荆人,相传逆水而上,死而复生,至郫邑佐望帝杜宇治水。凿玉垒山,导岷江诸脉,以归正流;疏金堂峡,人沱水干渠,以泄外洪;民得陆处,野成衍沃,养殖浸溉。蓄积饶多。成都平原,古‘梦郭’泽地,文明由兹而兴。杜宇禅位鳖灵,是为丛帝,传至开明尚,始迁成都。开明氏治水,实乃成都发展成为古江源文明中心之发端。”此段文字高度评价了丛帝鳖灵恩泽后世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26.
禹,乃上古帝王,史称大禹、神禹。禹本黄帝的曾孙,姓姒氏,名文命。古代称名之前冠以“大”字,敬称,表示至崇的敬重。其父鲧治水无功被诛,禹继承父业,平水土,开九州,治水之功惠被千秋。封夏伯,故又称伯禹、夏后氏。以功继舜位,后东巡至会稽而死。  相似文献   
27.
193 2年 1— 3月 ,国联运输交通组应国民政府之请 ,延聘三位工程专家组成委员会来华 ,在当地有关机构协助下先后对黄浦江港务、淮河流域、海河至永定河一带水利状况进行考察 ,并作考察导淮、华北水利及上海商港报告书。该报告书反映了 3 0年代初国民政府在国联指导帮助下开展治水、防灾、港务等活动的情况。考察经过纪要民国二十年三月二十五日 ,行政院宋副院长致书于国联运输交通组 ,请派专家来华 ,研究治水、垦荒、防灾、港务诸问题。国联运输交通顾问技术委员会乃于同年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二日召集第十六次会议 ,议决合作办法 ,并授权于…  相似文献   
28.
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其保存环境特征是高温潮湿多雨,花山岩画受环境因素作用,岩画颜料及岩石风化明显,风化类型复杂多样,有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它们均与水分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水的防治是治理岩画风化病害的前提。本工作在水分来源及岩画保存地区地形地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水质分析系统研究了水在岩画风化病害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花山岩画防水治水原则,并结合地质环境和特殊的地形地貌,将整个治水区域划分为山体山顶治水、溶蚀洼地治水、岩画立壁治水三个区域。根据其不同的渗水机制,分别采用盖、堵、排、导相结合的综合防水治水方法。由于岩画病害机理极其复杂,花山岩画防水、治水的难度很大,必须采取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