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马靖  五中 《旅游纵览》2012,(6):14-18
<正>"有幸悠闲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卢浮宫中徜徉,可以为了想到的一张画而只去看这一张画,然后在塞纳河畔坐一坐,回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是多么奢侈和幸福。"《蒋勋的卢浮宫》一书中对于卢浮宫博物馆这样诗意的描绘,带给人们关于"博物馆旅游"无限的憧憬和想象。  相似文献   
972.
《南方文物》2012,(1):200-201
吉州窑位于江西中部吉安县永和镇,因地而名,宋代已成为南方一座著名的民间窑场。吉州窑瓷匠富有创新精神,利用本地资源烧制出许多独特的新品种,犀利流畅的绿釉刻花,幻影新奇的洒釉彩,流动变化的兔毫纹,瓷艺绝唱的剪纸贴花,妙趣天  相似文献   
973.
窦忠如 《纵横》2012,(6):53-56
2012年5月14日23时52分,一位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他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名社员,是“万里长城第一人”,是中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的倡议者,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倡议者,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以其姓名设立专门奖项者,也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的老委员……他,就是中国古建筑学泰斗、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  相似文献   
974.
窦忠如 《纵横》2012,(9):53-57
对一代建筑巨匠梁思成先生的家学渊源与煌煌著述稍有了解之人,不能不对其言必有据,且善于分析比较的治学方法深表感佩。而直接师从梁思成先生长达十年之久的罗哲文,在这方面得到了恩师的言传身教,如通过考证传世书画解析古代建筑形制和历史等,就是其至今还不广为人知,且更不为人所重视的一种治学方法与才能。  相似文献   
975.
1978年12月,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宣部部长,对文艺界的思想解放提出_r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学艺术是精神生产,不能统得太死,“我们的生活、事业是无比丰富多彩的,为什么要限制只能写这样,不能写那样呢?”1980年的剧本创作会上,胡耀邦甚至在讲话时激动地站起来,“坚决不允许对文艺作品妄加罪名,无限上纲,因而把作家打成反革命。”  相似文献   
976.
已故画家李伯安创作的巨幅大写意水墨人物画《走出巴颜喀拉》以其宏大的场景叙述、精湛的笔墨技巧和深度的文化思考而闻名于当代画坛。画家用生命诠释了对艺术的虔诚和对民族精神的崇仰,以广博的情怀向后人展现了一个执著的艺术家对文化和生命的持久思考。  相似文献   
977.
徐凤 《丝绸之路》2012,(12):72-78
本文以冯玉雷敦煌题材长篇小说《敦煌遗书》为研究对象,从其西部精神的文学再书写和玉文化与西部精神的文学再阐释两方面进行深入论述,剖析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78.
发现雷锋     
雷锋,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内此,一个有长足生命力的时代榜样在中国大地树立。雷锋和雷锋精神跨越不同时代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践行雷锋未竞之路!如今,雷锋作为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已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但雷锋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志、一种中国精神,将永不退出历史舞台。本文将向读者讲述时代楷模雷锋被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979.
丁东 《江淮文史》2012,(3):16-29,1
中国产生现代大学已经100多年了。清末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出现了第一批新式学堂,新政中废除科举,建立现代学制,中国兴办了更多的大学。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学精神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0.
追溯中国思想史的源头,儒家传统讲究"内圣外王"。社会史的演变历程更是证明,小人多才、君子无才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德与才很难合一。德才之辨,是传统中国士大夫的古老命题。尽管明代的士大夫仍然承袭宋儒之论,倡导重德轻才,且就明代士大夫的行为而言,亦不乏德才两分的现象,但至少有如下两大转向值得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即从重德轻才向重才轻德的转变,以及从重才轻德向德才合一的转变。随之而来者,则是儒家"内圣外王"之说的复兴,以及理学向原始儒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