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2篇
  2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拍前预览     
《收藏家》2008,(12):92-94
汇集数百件中国古代、近现代绘画精品以及油画佳作的“北京九歌2008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将于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天伦王朝饭店举行。这场拍卖会将以诸多书画珍品推动今秋拍卖市场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2.
《丝绸之路》2008,(7):70-71
张彤,男,1963年6月生于甘肃省,籍贯江苏省。1984年毕业于天水师院美术系,20004年毕业于宁夏大学。现就职于兰州铁路局文化宫。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协会员,铁道部文联会员。  相似文献   
133.
田维飞 《沧桑》2008,(5):194-195
高校艺术系绘画专业新生入学后的两门基础课程——素描、色彩,与其后发展的承续关系,颇为密切。色彩的教学均以水粉教学为主,因其材料的制约,学生到分专业时的技术储备大都以厚涂为主。选定方向后在未来的学习中依然因袭厚涂技法,"基础"较好的学生似乎很快上了手,"基础"较差的则渐失信心。单一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少数有识之士这几年在教学中亦做了大量努力,试图改变其现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大多数教师没能真正看清其危害,因此没能形成气候、各自为政。另一原因就是教师本身所掌握的技术大多以直接画法为主,因不求开拓则造成单一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4.
《中华遗产》2008,(6):13-13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油画最早源于900年前的欧洲。最近,由日本、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小组在修复阿富汗巴米扬山谷洞穴中的壁画(如下图)时,意外发现绘于1400年前的壁画是使用油性涂料创作的作品,这才颠覆了之前人们对油画起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5.
颐和园藏慈禧油画像是美籍荷兰人华士·胡博于光绪乙巳年即1905年,来华为慈禧太后创作的一幅油画肖像。百余年间,几经周折多次搬运,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破损,亟待修复。荷兰专家于2007年和2008年分两个阶段,完成了此画像的修复工作,为国内油画修复提供了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136.
吴大羽作为中国新派绘画融合探索的首位拓荒者,其艺术思想颇具先锋性。早在20世纪初期,吴大羽就参透西方立体主义与野兽派的绘画风格,并将这些现代派的艺术观念与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相结合,成为中国最早运用“书写性”思维进行油画创作的先行者之一。本文以吴大羽的油画作品为例,梳理其“书写性”绘画语言的背景、手法,探索其艺术在当代中国油画体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7.
在当代艺术背景下,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之势,艺术家们在油画创作中如何借鉴发展得以创新且凸显中国的文化品格和内涵,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尚“意”崇“境”,油画中的意象性表现虽然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但更多是建立在东方绘画语汇之上的意象表达。油画在风景表现中所凸显的意象性和表达艺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是文化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8.
王钟 《东南文化》2006,(6):85-88
具象写实油画是中国油画艺术的主流创作模式与表现语言。“85新潮”作为中国具象写实油画现代转型的催化剂和分水岭,不仅对现当代中国美术整体的创作理念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国当代具象写实油画形成整体气候及其形式语言特点的重要原因。面对转型以来中国具象写实油画取得的成就与进步,我们必须继续冷静和理性地审视中国具象写实油画转型中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9.
近现代油画有机基质组分复杂、难辨,其分析鉴定是当今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难点之一。利用微损分析技术研究油画文物复杂的基质结构、材料和技法,可以阐明油画特定层的性质和状况,对于专业保护人员制定修复决策至关重要——这对选择正确修复技术非常有用,关系到修复后油画的安全状态,因此已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和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THM-Py-GC/MS)等微损分析技术对一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油画《德涅泊尔河的秋天》进行科技分析。研究发现,综合运用这些微损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油画用的胶结介质和其中添加剂的种类,最大限度、准确、完整地提取样品中所蕴含的信息。结果表明,该油画的有机胶结材料为聚乙烯醋酸酯类材料和亚麻籽油,同时聚乙烯醋酸酯类材料中使用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为增塑剂。裂解产物中不含光油树脂类成分,说明画作下部的光亮层并非作者有意上的光油层。此外,油画部分区域还添加了蜂蜡作为改性材料,起到增加颜料稠度、可塑性和减弱光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0.
油画具有色料种类繁多、同一色系的颜料多样及对环境比较敏感等特性,加上颜料自身的风化作用,仅凭肉眼难以分辨。在修复性保护工作之前,对需要补色、补底处原色料的鉴定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以便为修复时色料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此,本研究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等方法对7幅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待修复的潘玉良油画矿物色料进行了物相及成分分析,讨论了补色修复时色料选择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因色料粉之间不兼容(起化学反应)而对画作造成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