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甘泉史家湾和旬邑下魏洛遗址出有一批特征相似的陶器,本文详细研究后认为两者属同一类遗存,并将其分为史家湾、庙底沟二期和案板三期三种文化因素,据此提出史家湾文化的命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史家湾文化(遗存)与周邻文化的关系与史家湾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并认为陶寺早期小城的建立可能与史家湾化的东进有关.  相似文献   
92.
索离国的历史文化及其地域是黑龙江流域文明史上的一个大问题,近日得读索离沟的考古发现一文,初步认定在黑龙江省宾县与巴彦县之间有一个古索离国的历史存在,其十几处遗址构成索离王国的规模,索离沟遗址应是索离国的"活化石"。在此就学界对索离国地域的探寻作了梳理,从东明创生神话看王国文明诸问题的探析,揭示团蛋生人族源神话的普遍性,表现出中华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的特征,并就考古与历史整合研究,揭示出索离王国文明在中华文化史与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最后还提出索离国与《晋书》上的裨离国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3.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业 《考古》2012,(3):59-69,109
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首次交融联系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所处的新时代即为庙底沟时代。总体来看,庙底沟时代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对外强力扩张影响下形成的,其到来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94.
目次一牛河梁与西水泉遗址的分组研究二其他遗址出土遗存的组别与年代三红山文化的阶段划分与年代判定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来看,红山文化的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年,结束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在这前后历时约1500年的时间跨度里,红山文化本身到底应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学术界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以年代先后为序,可将以往观点归纳总结如下。1985年,郭大顺、马沙从当时新发现的各遗址材料间的差  相似文献   
95.
白泥窑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东北1.5公里。喇嘛湾镇地当清水河县西北部,北接土默特平川与托克托县为邻,东北与和林格尔县接壤,西隔黄河与伊克昭盟准格尔旗相望(图一)。白泥窑沟是黄河沿岸千沟万壑中之一条沟。白泥窑遗址因白泥窑沟而得名。遗址所在台地高于沟底数十米。这些台地又被白泥窑沟的诸多支沟分割成许多小块台地。分为A、B、C、D、E、F、G、H、I、J、K、L、M、N、O诸台地。本文就白泥窑遗址  相似文献   
96.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仰韶时代,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考古学文化,宛如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位于花心位置的是仰韶文化;花心之外,从内到外,分布着两重花瓣:第一重花瓣分别是仰韶文化东部的大汶口文化、东北方向的红山文化、北部的海生不浪文化,西部的马家窑文化、南部的大溪文化及其后裔屈家岭文化,东南的马家浜文化及其后裔崧泽文化;第二重花瓣至少有东南方向的台湾大坌坑文化、西南方向的卡若文化、东北方向的新开流文化等。我们不妨把这一巨大的重瓣花朵视为一幅辽阔的仰韶地图。  相似文献   
97.
三川地处青藏高原黄河上游,西至积石峡,东至寺沟峡,南临黄河,三面环山,自然形成天然的聚宝盆,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三川分为上川、中川、下川,故称为"三川"。三川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四季分明,风景优美,经济繁荣,是文化发达的青海江南之乡。  相似文献   
98.
《中国土族》2014,(4):I0001-I0001
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安全、渠道维修、灌区节水改造、河道综合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汛抗旱等一系列民生水利工程。截至2014年,全县共建成水利工程项目17类、653项,其中:水库41座;涝池50座;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20座;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41座,梯田45万亩;集雨利用工程1项(水窖32398眼),河道堤防工程3项,100公里。万亩灌区10条,民营灌区71条,电灌站87座,机井48座,控制灌溉面积21.37万亩,人畜饮水工程220处,解决了7.1万户、32.5万人、34.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及不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99.
2009年,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在在哈密地区文物局与巴里坤县文物局的协助下,发掘了石人子沟遗址Ⅲ区一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小型石围居址.居址为四面石墙的半地穴式结构、石墙内侧有14个柱洞,居址内发现有活动面、烧面、灰堆、灰坑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料器和玛瑙料等类,其中成组出现、保存完好的穿孔骨甲在东天山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该居址的发掘为揭示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0.
王巾荣 《沧桑》2014,(2):160-164
马邑,是明朝初年一个重要的移民集散地。从洪武到永乐的数十年间,有上百万的移民从此迁出,散居到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亦有大量外地军民迁到马邑,入籍定居。马邑的移民规模堪与洪洞大槐树相比。作者查阅大量史书和方志,并到当年的移民点进行实地考察,以丰富的史料论证了马邑移民的实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