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候娜娜 《风景名胜》2020,(3):0357-0357
目前,沥青混凝土铺砌结构是高等级公路上经常使用的主要形式。由于这种沥青的特性和各种施工原因,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缝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某些道路施工中一些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和不科学的材料比率,以及与后续道路破坏有关的问题。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车道裂缝和车道打滑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为某些情况下发生的道路疾病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和适当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2.
王奎 《陇右文博》2007,(2):82-84
一、石窟环境状况:1、地质概况 天梯山石窟地处祁连山——河西走廊南山山间盆地,形似葫芦状,长约15公里,宽约1—3.5公里,地势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洞窟依河湖相砂砾岩建造,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砂岩,泥质砂岩之上覆盖薄层黄土;中部为砖红色厚层砂岩夹薄层砾岩;下部为棕红色砾岩,全部洞窟皆位于下部砾岩岩组之中。  相似文献   
83.
隐匿深处     
《华夏地理》2007,(12):28-28
人们常识上认为,因为喷洒农药,果皮中残留的污染物是最严重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一只苹果中,种子中的残留污染物才是最严重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4.
为了解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环境状况,选取天津博物馆展厅内的部分展柜微环境为监测分析对象,利用无线传感监测系统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监测,监测日期为2015年1月份,监测参数包括展柜内的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和空气污染物。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结合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控制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展柜的调控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独立加湿机控制的独立展柜相对湿度介于60.4%~63.3%,相对湿度偏高,建议展柜内配合一定量的调湿材料一起控制;光照度在闭馆时为1.84lx,开馆时介于43.96~52.22lx,开馆时紫外线强度介于0.02~0.06μW/cm2,基本能够满足《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的要求;展厅内二氧化碳浓度受观众人数的影响,在12∶00~14∶00浓度达到最大值,随后又不断降低,VOC浓度在展柜内存在累积增加现象。调查分析结果可为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西汉张安世墓葬M1墓室内的大气环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待发掘封闭墓葬内的大气环境,可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西汉张安世墓园中的M1墓葬是一座未被盗扰的墓室,本研究在墓室开启前,有针对性地监测了墓室内的微气候参数和大气污染物。结果显示,相对于外界大气,密闭的墓室内低温、高湿、缺氧,且酸性气态污染物浓度较低。因此,在考古发掘及后续保存文物时,应针对不同文物材料采取密闭容器、保湿、避光等措施,避免由于环境骤变导致文物的风化损坏。本研究建立的待发掘墓葬大气环境测试体系及基础数据,可为相关考古和文保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6.
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是慈溪地区迄今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现存10道隔舱壁板。通过14C测年进一步确认沉船所属时代为元代(1271年—1368年)。在沉船船体70个监测点位采集样品,从树种类型、木材化学组分、硫铁元素含量以及微生物病害种类等多个角度开展检测研究,全面调查分析沉船病害情况。结果表明,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木材样品整体保存状态较好,由于长期处于内河道埋藏环境,木材处于饱水状态,最大含水率主要集中分布于185%~400%之间,局部区域呈现变色、变形、扭曲、开裂现象,木材化学组分呈现低综纤维素、高灰分的特点,含有少量硫铁元素,属于中度腐蚀状态,亟待开展盐分脱除与填充加固等船体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7.
嘉峪关市二分沟庙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由当地百姓筹资修建。该庙面阔三间,原庙占地近3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二分沟庙自然残损的现象十分严重。文章从嘉峪关市二分沟庙的现状调查入手,论述了二分沟庙的概况,探讨了存在的病害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8.
阿尔寨石窟寺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寺建筑群,其蕴含了珍贵的关于历史、宗教、科学、文化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敦煌”。由于当地典型的沙旱寒区气候特征,酥碱成为石窟壁面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阿尔寨石窟正处于保护阶段,因此通过室内对病害进行模拟和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对以红砂岩风化土为基质的壁面的酥碱病害进行修复,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了病害前后土颗粒粒径的变化,提出酥碱高度、酥粉体积、盐壳厚度的量化指标用以评价病害的发展程度。基于微生物矿化技术生成矿化覆膜对病害进行抑制,推荐使用微生物菌液浓度OD600大于1.5的具有耐盐碱性能的矿化菌株,修复后酥碱高度下降幅度大于20%,酥粉体积下降幅度大于30%,盐壳厚度下降幅度大于25%。研究成果对生物矿化技术应用于红砂岩石窟壁面的酥碱病害的修复进行试验验证和可行性评估,为绿色生态环保的岩壁病害修复与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科学预研。  相似文献   
89.
中国古代青铜器尤其是青铜镜上有许多精美的地子,过去一直认为它是年代久远、锈色稳定、不易腐蚀、不需特殊养护就能长久保存的文物,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文物检测仪器的引进,原有的观念已被动摇,现已证明,青铜器的地子因为保存环境的不当照样可以腐蚀。本文通过青铜地子的称谓、对原有观念的展示、现代科学仪器的分析结果、造成青铜地子腐蚀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等方面加以论述,得出了文物的"预防比医治更重要、防大于治"的结论。  相似文献   
90.
针对长沙铜官窑谭家坡遗迹馆内大肆爆发的微生物病害,为确定造成考古遗迹污染的优势真菌类型,项目组开展了病害真菌的现状调查和快速检测鉴定工作。利用无菌手术刀收集考古遗迹表面典型病害微生物的菌体样品,通过提取样品基因组总DNA、真菌ITS区PCR扩增、构建克隆文库、序列测定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等技术完成了病害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类群组成特点分析。结果表明,遗迹馆内考古遗迹表面爆发的主要病害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白腐菌(Phlebia brevispora)、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它们分别隶属于丛赤壳科(Nectriaceae)、伏革菌科(Corticiaceae)、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均为营腐生真菌,与土壤中木质材料的降解密切相关。考古现场大量的根系残留为病害菌的大肆繁殖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源,而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促进病害菌快速生长扩散的主要环境因素。建议人工清除病害菌和根系残留,并对遗迹馆进行适当的环境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