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7篇
  免费   0篇
  16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近年,南京新获明代戴得原买地券、丘志泉夫妇买地券,前者属于常见的冥契类买地券,券文所见的"功德""五符使者"首见于买地券神祇系统;后者属于实用类买地券的简录本,较为罕见。两方买地券所反映的功用与性质的差异,说明我国古代买地券一直存在冥契类和实用类两大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92.
日军占领南京后,在上海派遣军司令部的策划下,1937年12月22日也就是日军占领南京9天后,傅厚岗慰安所已宣布开业。甚至有日本兵回忆,在占领南京前,汤山已有慰安所了。日军慰安所的类型有日军开设的安乐酒店、松下富贵楼等;日侨开设的浪花楼、吾妻楼等;以及伪政权开设的大华楼、黄泥岗、华月楼等慰安所。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确认,南...  相似文献   
93.
一座建筑往往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走进中山陵灵谷寺8号南京体育学院大门,迎面便可见到古雅的牌楼上鎏金的“中央体育场”大字。这座气势恢宏、庄严华丽的体育场,融中国古典建筑之精美壮观与西洋建筑之雄伟华丽于一体,大气磅礴,高雅别致,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依然挺拔如故,是我国体育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94.
虎头三绝     
顾虎头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小名.他出生于晋陵(江苏无锡)。很早就来到了南京,长期定居在瓦官寺附近。因顾恺之常在家中阁楼上专心作画,他的住所被称为“顾楼”,这条街也因此称为“顾楼街”。顾恺之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后来又投奔桓温之子桓玄的门下.常周旋于豪门贵族以及名流雅士之间.这些交往活动,应当是发生在当时的南京。  相似文献   
95.
贺江 《神州》2012,(6):45-49,44
天边缥缈奇峰,曾是我旧时家处。拂袖去来,软尘初踏,蒙城西住。短锄栽花,长诗佐酒,几回凝伫。惯裂笛吹云,高歌散雾,振衣上、千岩树。莫学新声后主,恐词仙、笑侬何苦。摘斗移星,惊沙落月,辟开云路。蓬岛旧游,员峤新境,从头飞渡。且笔泻西江,文翻北海,唤神龙舞。——梁羽生《水龙吟》  相似文献   
96.
石川达三在南京、上海随军采访后写下的《活着的士兵》,揭露了日军进攻南京前后的种种暴行,是对南京沦陷的一种文学再现。该作品在日本遭禁,但迅速由张十方、夏衍、白木译至中国,数年间多次发行,被视作足以激励中国军民抗战的一部作品。改革开放以后,在战争历史记忆遭遇遗忘、扭曲和日本政府逃避战争责任的时代背景下,《活着的士兵》再度被译出。该书的中译本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社会意义,并满足社会需求,其翻译、出版历程彰显出译者及出版机构在抗战时期及和平年代勇担社会责任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97.
抗美援朝运动期间,南京市医药卫生界组建医疗团奔赴前线。为保证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医疗团在组织宣传、任务分配、经费筹措、人员轮换及家属安抚等方面均做了有效安排。服务期间,医疗团在救治伤病员、建立血库、营地防疫及帮助野战医院建章立制、改进设施、培训人才等正规化建设方面贡献突出。通过前线实践锻炼,医疗团团员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多数成为优秀业务骨干,推动了南京市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仓促组织医疗团也曾给南京市的医疗卫生工作在短期内带来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8.
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刊登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征婚启事,立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轰动。这则征婚启事只有70个字,还配有一张照片,征婚人是四  相似文献   
99.
雨花石文化是南京特有的赏石文化,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对其中蕴涵的人文历史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
1937年10月4日到1941年12月15日,美国《时代周刊》共刊载了4篇有关日军轰炸南京和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告。1937年10月4日题为“正如宣布的那样”(Asadvertised)的报道,是美国记者在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在9月20日宣布要对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后星夜兼程赶往南京,亲历轰炸后所写的长篇报道,报道写道:“那些年纪太小、太老、太穷、病得太重或是什么都不懂而没有离开南京的中国人被大批屠杀”;第二篇报道(1937年10月11日)刊登了宋美龄的英文日记摘要,由于其地位特殊,日记读来耐人寻味;接下来的一篇1938年2月14日题为“证人”的报道,引述了当时在南京的《芝加哥日报》远东资深记者斯蒂尔的描述:“一位日本士兵站在不断增大的尸堆上,将步枪子弹倾注在任何还能动弹的尸体上。对日本人来说这也许是战争,对我来说却是谋杀”;最后一篇,时间为1941年12月15日,这时候外界对日本军在南京的暴行了解已经比较全面,报道明确指出:“日军占领并洗劫了南京,犯下了一些现代史上最可怕的暴行——大规模屠杀平民,并强奸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由于《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媒体,有很高的信誉,上述报道,特别是宋美龄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