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俊峰 《近代史研究》2023,(1):31-48+160
引洪灌溉作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域一种独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自北宋王安石变法以来广为流传。洪水的不确定性给这一完全依赖洪水为生的区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在长期争水过程中晋南三村民众形成小争大讼的习性,诉讼成为他们应对生存困境的一种行为惯习,官方裁决动辄为民众公然违背,反复受理和裁决三村间的水利诉讼已成常态。洪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社会的不确定性,而社会的不确定性又加剧了洪水的不确定性,有限的洪水究竟由谁使用也充斥着不确定性。彻底解决人对洪水的依赖,改变单一的谋生方式,才能摆脱不确定性的束缚。就此而言,不确定性是理解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域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以清代民国时期民勤"渠坝"关系为切入点,以数起"水案"为主线,复原了1920-1949年民勤传统水利秩序的转折过程。20世纪20-30年代,民勤传统"渠坝"体制已经因内部的"湖坝斗争""移丘户"问题而濒于瓦解,传统水规形同虚设,水利处于失序状态。1944-1949年国民政府和民勤地方政府试图建立政府主导的新型农田水利体系,促进农业发展。但这一过程未能解决"湖坝"对立与"移丘户"问题,当地民众重拾"传统水规"对抗这些新的水利政策,被重新强化的传统"水规"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民国时期在河西走廊的水利建设缺乏改造传统水利秩序的针对性措施,政府力量仅依靠工程技术无法实现现代农田水利体系的建立,也难以真正提升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83.
杨梦林 《风景名胜》2021,(2):0361-0361
本文首先阐述了围堰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原则,进而分别从科学设置围堰、施工规划、基坑排水、粘土填充以及加固围堰五个方面分析围堰技 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旨在通过技术研究,推进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84.
河平 《中国土族》2016,(1):46-52
人类文明的孕育离不开河流.在中国人心目中,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就是孕育华夏5000年文明的母亲河,是大半个中国的生灵万物赖以生存的血脉.它们在民族文化心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 当三条江河搀扶着岁月赶路的时候,却在它们的出发之地——江河源头,不知不觉中孕育了瑰丽多彩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相似文献   
85.
9-13世纪山会平原水环境与水利系统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山会平原东部的东江塘构建改变了平原内河东出水流环境,平原积水向北部汇聚,后凿玉山置朱储斗门以泄水;北宋将斗门扩建为玉山闸,使北部灌溉能力极大提升,平原对鉴湖蓄水灌溉依赖减弱。南宋山阴北海塘最终构筑,西小江东出河道逐步固定,平原北部形成新的积水区,一些范围较大的积水区后期发育成湖泊,也分担鉴湖灌溉功能。北宋以后湖田化最终导致以鉴湖为中心的斗门水利系统废弃,湖水排入内河,原鉴湖低地积水,则通过堰来维持湖田区的农田灌溉及航运。唐宋海塘构建引起的水文生态变化推动着水利系统演变。  相似文献   
86.
陈炳应 《陇右文博》2001,(1):29-41,25
从19世纪张澍发现西夏碑[注1]以后直至今天,西夏文字和历史成为国际上很多国家专家学者关注的研究学科,并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唯独农田水利建设等少数领域,由于资料奇缺,很难涉足。1988—89年,前苏联东方学家克恰诺夫教授把极其重要的西夏文法典《天盛鼎新律令》(直译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翻译、研究、出版,  相似文献   
87.
志选 《福建史志》2012,(2):18-20
七个主要方言区的分布 福建诸方言的分布.一是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一是与江河的流域有关。唐宋期间这些方言形成后.福建境内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现有的方言分区和唐宋的州、军,明清以来的府、道大体是相应的。又因为在丘陵地带.人们的聚落总是沿江河分布的.现有的方言分区又和省内几条主要江河的流域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88.
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理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以反思和批判魏特夫的治水学说为起点。二是充分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讨论水利与社会、水利与国家的关系。三是吸收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弗里德曼的理论假设和宗族范式为基础,实现了从"宗族社区"向"水利社区"的转变。四是具有反思与超越日本学界"水利共同体"理论的学术自觉,实现了从水利共同体向水利社会的转变。当前国内的明清水利社会史研究具有理论创新潜质。  相似文献   
89.
张猛 《黑龙江史志》2012,(13):3-4,8
<正>金朝是中国中世纪历史上,继辽代之后又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1127年金始克宋,两河悉入刘豫。豫亡,河遂尽入金境。[1]1137年金代废刘豫政权,黄河、淮河大片区域尽收金朝的版图。河防之事也成为金代的重中之重,为此金代在汲取历代的河防的设置,建立都水监形成了具有金代特色的河防体系。都水监早在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唐代官制的成熟完善后,都水监的设置也趋向成熟。唐  相似文献   
90.
江苏淮安清口地区位于隋唐大运河与明清大运河交汇之处,也是黄河、淮河和大运河的交汇点,经数百年的演变,发展成为极其复杂的水利工程枢纽。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文献和舆图研究为辅助手段,综合水利史、地方史、考古学、地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