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三、任按察使 修筑河堤 1.臬台张公造福灵州天启壬戌二年(1622年),大明朝廷晋升河东兵备张九德为按察使,在宁夏治理黄河,修建灵州河堤、秦渠长堤、汉渠芦洞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发展宁夏河东水利灌溉,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复芜田数百顷”、“岁额聚增数千石”,受到百姓一致称赞,成为宁夏地区明代治理黄河的功臣。  相似文献   
22.
乾隆朝针对淮北平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 ,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但从总体来讲 ,这些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稳定性的保障率并不高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水利事业未能对农业生产起到良好功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
王念孙(1744—1832),江苏高邮人,清代杰出的经学家,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许是因为他的《广雅疏证》早已誉满天下,或者是因为他弹劾清代第一贪和珅而名闻遐迩,所以,对王念孙赔偿巨额公款的事,却并没有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知道的人也就不是太多了。  相似文献   
24.
25.
晚清时期。广州出现了适应城市社会救济需要而以商人行会为主导的民间慈善组织——善堂。是广州晚清时期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先后设立于广  相似文献   
26.
黄纯 《山茶》2010,(7):30-30
作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江河源头.青藏高原被形象地称为中华水塔。在外形上,中华水塔由昆仑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山等数条绵延干余公里的山脉搭成,令其他水塔望尘莫及,在功能上.中华水塔更是名符其实.拥有着与普通水塔相似的蓄水和利用高差自动送水的功能。  相似文献   
27.
武同举(1871-1944),字霞峰,别号两轩、一尘,清海州灌云县南城人(今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城镇)。著名水利专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分管粮食运输及农田水利。武同举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为我国水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8.
杨海东 《陇右文博》2010,(1):25-26,24
水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我国西北地区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是离不开水。临洮县博物馆藏有一块明代水利规程铁牌,详细记录了明代临洮府地方分水灌溉之事,反映了明代屯田制度和临洮府民生等相关问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2003年,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将其定为二级文物。  相似文献   
29.
水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严重水灾可能会酿成"城毁人亡"的悲局。历史上徐州饱受水灾之苦,特别是黄河决口南徙打乱了原本水系,使得境内水灾频仍,经济和社会发展受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但另一方面,沂、沭、泗以及故黄河所带来的便利灌溉条件则促进了境内古代农业生产;而运河开凿又使徐州处于全国重要的水运枢纽位置,因此带来商贸繁荣、工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兴盛。本文在对历史上徐州水系变迁、尤其是水灾频发及其产生原因作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境内水环境变化对徐州城市兴衰主要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黄河对徐州水系变迁和城市兴衰影响巨大,直接时间持续近700年;②良好的水环境对历史上徐州境内工农业生产、商品贸易和城市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的繁荣兴旺与农田水利的风调雨顺、水上运输的川流不息往往处于同一个时期;③建国后徐州境内水系得到逐步治理与恢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杭运河(徐州段)实现全年通航后,其城市发展的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30.
水是国家的命脉,大地的灵魂.然而它又是肆虐人类,制造灾难的祸端.为治理水患,造福黎民,早在四千多年前,水圣大禹就有"三过门而不入,治水于沙洲"的记载,在青海境内"积石导河,筑建沟渠,引水灌溉",为后人留下了不灭的旷世伟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