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姜杉 《文物世界》2010,(5):35-39
<正>左权县位于山西省东部边缘,在太行山山脊中段,倚漳河中游。左权县历史悠久,夏属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西晋改名阳县,属乐平郡;隋改名辽山县,属并州;唐、宋仍为辽山县,属辽州;金、元仍属辽州;明清裁辽山县,  相似文献   
102.
<正>笔者在2008年夏天应聘参加了山西省宁武县文物馆的石刻文献调查小组,历时三个多月,走遍了宁武的所有古庙、荒坟和残址,查阅了现存的旧志文献,完成了对县内所存碑文誊录、标点和校对工作。在所整理的160多通碑文中,发现有六通是护林碑刻。这些珍贵的碑刻,既为我们展现了宁武地  相似文献   
103.
剑门蜀道石刻十分丰富.类型齐全,不仅有古代的摩崖造像、碑刻、汉阙,还有近现代的红军石刻、白花石刻。其艺术价值非常高。颜真卿书写的《中兴颂》石刻,绵阳平阳府君阙等已成了稀有的国宝。剑道石刻如此发达有其地理、社会、历史等诸方面的原因。古道地处龙门山区,山岩系侏罗黄型岩,岩质细腻.软硬适度宜雕刻,且岩石资源取之不尽,  相似文献   
104.
朱磊 《神州民俗》2010,(2):66-69
本文在对东海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磨山摩崖石刻进行介绍的同时对石刻内容(村规民约)进行分析,阐述村规民约为何能够与国家法律“和谐共存”并发挥其效能。  相似文献   
105.
1998年,山西省政府办公厅行政处在大修省政府四合院(五号楼后)时,从地下掘出大小49块破碎石刻(大部分是施工中打碎的),施工单位准备当建筑垃圾倒掉,幸被行政处的同志发现上面有字阻拦,才保存下来,临时堆放在梅山会议厅东夹道内。  相似文献   
106.
西夏佛教源头诸多,其中汉、藏是其主要的佛教信仰来源地。本文通过石刻佛造像中拏具的样式,考证武威地区现存杂木寺石刻刻制的可能年代,结论为西夏初期,其样式来源可能是汉地而不是通常认为的藏区风格。  相似文献   
107.
唐县物保管所收藏有五件唐、宋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均为汉白玉石质。现分别介绍如下: 1、石佛坐像座佚。螺髻,肉髻较高。有髻珠、白毫。面相丰圆,细眉长眼,宽鼻小嘴,长耳垂肩,颈刻三道弦纹。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高腰裙,胸前系带打结,衣纹流畅。左手扶膝,右手施印。结跏趺坐,露右足,足心向上。像高109厘米,宽70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108.
<正>在鼓浪屿日光岩,一巨幅摩崖石刻《日光岩铭》尤为引人注目: “日光岩,石磊磊,环海梯天成玉磊,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天围古屿作汤池,风鼓浪声助奏凯,天柱不倾海不飞,我铭其崖视亿载。  相似文献   
109.
宣德六年(1431年)春,郑和率领船队第七次下西洋。驻泊太仓时,立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碑。后经福建长乐时。又立下了《天妃灵应之记》碑。这两块碑石。成为研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最为第一手的资料。学界据此而纠正了《明实录》和《明史》关于郑和历次下西洋的漏记误记。从而得以明了郑和每次下西洋的确切年代。这两块碑石由于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因而数百年来倍受人们重视。遗憾的是。《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至今未见原碑。后人依据的都只是嘉靖《太仓州志》或嘉靖时苏州人钱毅《吴都文粹续集》或明末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所录碑文的文字,而这诸种抄录碑文文字。互有出入。甚至由此数件抄录文字校核。原碑恐也微有舛误;今人更据此数种抄件。辗转相抄。鲁氩豕亥。手民之误难免。为此。笔者拟据明人碑文抄件。互相比勘,试图恢复碑文原文。  相似文献   
110.
刘纬毅主编的《山西献总目提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网罗国内数十名学,全面收集山西历代献资料,撰写提要,凡今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予注明。已经散佚,尽量钩稽史料,介绍概况。古籍之外,现存碑刻,也予收入,其数量非清代《山右石刻丛编》可比。它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山西地方史,对研究全国历史而言,也有其重要参考价值。像这样一部囊括全省两千多年献的提要,在全国可以说罕有其比。书虽成于众手.刘纬毅统揽全局之功则是最重要的,没有他的辛勤劳动,这本书是不会编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