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地处皖南的徽州地区山洪暴发,徽州地方社会及流寓各地的徽籍人士就此次水灾及时展开了救助。本文以灾后救助所形成的征信录为主要资料,结合文集、徽州文书和地方志等有关史料,对此次灾害及其救助情形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结合受灾村庄的地理微环境,以赈灾款额为代资料揭示出灾情的空间分布,接着探讨了在晚清义赈兴起的大背景下,此次水灾的赈济过程和各赈灾机构的实际作用,并关注了赈灾款项与赈济物资的来源与比例,以期揭示在财政匮乏、政局动荡的晚清社会,随着邮政、报纸等新事物的发展,偏处一隅的徽州地区是如何应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灾的。  相似文献   
22.
这是一首杂诗,作者有感于1948年福州水灾而作,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1948年6月18日,低气压笼罩福州,倾盆大雨,山洪来自闽江流域,涌进福州。酿成近百年来所未见的惨烈灾害。闽江,是福州人民的母亲河,历史上几乎年年闹水灾,对福州人来说,闽江是难言的忧患,更是难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23.
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业新 《安徽史学》2007,4(2):117-128
1931年水灾是淮河流域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此次水灾之兴,与连续的大强度、大范围的降水和残破的水利设施有关.水灾发生时,水利工程被毁,大片的土地被淹,房屋倒塌,人口死亡甚巨;水灾发生后,由于皖北地区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脆弱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国民政府的救济不力,灾区出现了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灾民无以聊生而四处流徙、疾疠和匪患猖獗等严重社会后果,极大地掣肘了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4.
近代广西的水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桂林 《广西地方志》2006,(3):37-39,47
由于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代广西的水灾日趋严重。水灾发生的频次较前代明显增多,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水灾主要集中梧州、南宁、浔州及郁林州等府县。同时,水灾还呈现出连续性、灾区广、灾情重、多灾并发等特点,给近代广西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25.
商代水环境可以通过甲骨文有所揭示。不同种类的水体称名及相关地貌用字、包括河流、泉水在内的一些水名及大量从水地名反映了商人对水环境的认识。卜辞中所见黄河流向应为北行的《禹贡》河;滳水为黄河支流,后世或易名为淇水。甲骨文中出现一些与水灾有关的文字及辞例,水灾问卜集中于洹水流经的殷都地区。甲骨文所见水上交通、渔猎活动等反映了商代的多水环境,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亦可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26.
黄河与开封关系密切。建炎二年(1128年)后,黄河下游渐次失控。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以来,黄河开始影响开封,但尚未决入开封城。自元代起,开封城历遭洪灾,其中1642年和1841年的水灾最为严重。这两次洪水均给开封城带来了灭顶之灾,泥沙淤埋了家园,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开封城的衰落。水患形成的灾难遗产在今开封城地下的文化层堆积中留下了厚厚的印记,至今仍清晰地存在,成为开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7.
长江在历史上频繁出现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做出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战略决策.人民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加强统一领导、妥善处理分洪区移民安置工作、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劳动竞赛运动、加强思想政治动员和宣传教育、动员人民解放军发挥主力军作用、吸收苏联专家先进技术和苏联经验等措施,克服了巨大困难使分洪工程提前竣工,保卫了湖北、湖南平原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极大地降低了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的破坏力,充分彰显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增强了荆江两岸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8.
1933年叠溪发生7.5级大地震是的川西北地区爆发的较为严重的地震之一,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和震区的实际状况,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赈济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救援了灾区,保障了震灾区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中央与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救援方法同时医疗条件的落后、物资匮乏也影响救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9.
民国十一年 (1 92 2年 )夏 ,浙东、浙西因暴雨而致山洪 ,史称“壬戌水灾”。淳安方赞修以省议员身份 ,两度亲历浙西勘察 ,触景感怀 ,于勘灾之余 ,作诗 6 5首 ,汇为《勘灾杂咏》一书。本文通过介绍这份新史料 ,具体展示了灾后浙西地区的生态变迁、经济损失、灾民心态、治安变化以及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措施。并随作者视线 ,探究了时人眼中灾民的生存困境和选择 ,以期更人性化地合理理解导致水灾的原因  相似文献   
30.
1952年9月24日,湖南省湘阴县湖区发生水灾,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对此,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县委高度重视,紧急开展救灾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帮助重建家园,谱写了一曲党为人民、人心向党的颂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