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篇
  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伍振 《风景名胜》2008,(9):93-93
记得去年中秋节,我与好友相约:白天爬了青岛崂山,晚上赏了太清明月。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心胸顿时开阔起来,气舒神爽。难怪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  相似文献   
92.
在我们做过的采访中,对温岭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吕志令局长的访谈算是跨度最大的一次——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先后在北京、杭州、温岭等地与他进行了数次的交流。吕局长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数家珍。的确,过去的2007年对温岭旅游而言是值得铭记的一年:世界地质公园方山—长屿硐天揭碑开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方山·长屿硐天入选"最具特色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在北京与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联合举办"风景名胜区与建设生态文明论坛暨方山—长屿硐天特色魅力推介会"等等,让温岭旅游的人气指数迅速上升,赢得业界口碑。  相似文献   
93.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处于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区的枢纽位置,距成都20分钟车程。都江堰市因"水"而兴、因"堰"而名、因"道"而盛,是一座山水幽秀、文化浩瀚、风情浓郁之城。城区景区依山傍水,岷江五条分支河流穿城而过,山、水、城、林、堰、桥、塔浑然一体。两千年古堰,八百里青城,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和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赋予独特的灵性和包容性,李冰治水精神深刻融入和积蕴为一种"上善若水"的城市灵魂。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源的美誉。  相似文献   
94.
德治  王巨 《旅游纵览》2008,(10):42-45
<正>灿烂的、难眠的、欢欣的、永恒的10余个白天和夜晚在这里过去了——从2008年8月6日到8月16日,秦皇岛市作为北京奥运协办城市,于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了12场奥运足球赛。绿茵还飘着草香,场地还留着足温;沸腾的人浪远去,激情的时刻却难以忘怀。我们在姗姗而  相似文献   
95.
掠影青海湖     
范怀良 《旅游纵览》2008,(10):64-67
青海湖,海拔3193.92米的湖面,方圆4340平方公里的面积,五岳不能胜其高,五湖不能比其大。虽是内陆湖泊,却以海谓之,所在省份,也因此得名,足见其显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96.
张德志  王巨 《旅游纵览》2008,(11):36-39
在一个城市的发展道路上,总有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会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即使时过境迁,也会泛起涟漪……  相似文献   
97.
窦贤 《丝绸之路》2008,(5):5-10
太白山是巨龙般横亘于八百里秦川中秦岭的主峰,秦岭是中国最著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自古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险峻”。秦岭主峰太白山,最高处海拔3767.2米,是中国大陆东经105度以东地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98.
《中国文化遗产》2008,(1):128-128
1月7日~2月3日,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在线研讨会在古巴哈瓦那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题研讨会鼓励与会者就改进有关博物馆学与博物馆志的培训学习提出建议,探索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面临的挑战。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理解关键概念所需的实践和理论的材料,这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探讨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以上海老城厢城市景观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分析了主导这一过程的驱动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人为侵占与河浜自然属性的交互作用下,"因浜成路"一直是上海老城厢独具特色的城市扩展方式;19世纪下半叶,传统的环境基础加上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介入,使原来民间层面上的"因浜成路"发展为官方主导下的"填浜筑路",主干河浜消亡的速度骤然加快。这虽然局部改善了老城厢的市容与卫生状况,却对整体的水网生态和后来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恰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间的耦合关系和互动尺度做出了注解,因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把自然界的景观引入人类的居住庭院或城市环境之中,人为仿造自然山水环境而进行设计,从而诞生了“园林”。这种在居住庭院内的人工设计景观,不仅在于个人居住空间环境的改善,还有人生所追求理想的寄托。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个人生命终有尽头,在哪里可以寻得长生?或,在这有限的生命时光中,如何度过此生?在中国古代,有人在自己居住的庭院内设计理想的自然景观,寻找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