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是研究一种物理杀虫方法,由自动控制端、工作程序执行端、程序转换端组成门电路,采用程序自动控制对1.25m3真空容器抽真空,真空度达666.7Pa,充保压60h.试验表明既能杀死各种害虫的虫种与虫态,又对文物、档案、图书的纸张、字迹无不良影响.无毒物理杀虫方法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设备成套、实用性强、程序控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为文物、档案、图书部门提供新型的杀虫设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血池遗址北斗坊地点祭祀坑出土马牲进行了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马牲的食物来源多样,同一个体马牲肋骨的碳同位素比值高于其他骨骼。结合相关研究认为,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可能与饲养马牲的苑厩散布于不同地域有关;食物结构转变恰与《周礼》中"刍之三月""殊养之"等记载相符。  相似文献   
3.
4.
黄淮地区是传统粟稻混作区,西汉时麦作推广进入关键时期,但小麦在这一过程中对黄淮地区原有粟稻混作格局的影响并不明确。对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军庄汉墓群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9例人骨骨胶原δ13C值的范围为-20.0‰~-18.4‰,均值-19.4±0.6‰(n=9),表明西汉时期盱眙先民主要以稻、麦等C3类植物为食,已经不再将粟作为主要粮食,结合该地区西汉以前的农业格局,可推测西汉时期苏北淮河流域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稻粟混作模式向稻麦混作模式转变。将本文数据与我国同时期其他遗址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比较后发现,在原有稻粟混作区内,粟在先民饮食结构中的地位呈自西向东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小麦种植在不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关中地区小麦的推广普及明显晚于东部近海地区。  相似文献   
5.
6.
汉阳陵帝陵从葬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常年的高湿度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为95%±5%)容易使遗址文物发生霉变等病害。为此本研究以从葬坑遗址保护展示厅15号坑为研究对象,根据基本假设,建立了从葬坑文物保存区域空气流动的二维数学模型,并采用标准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风幕送风速度和送风仰角对风幕隔离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15号坑适宜的送风速度为1.5m/s、送风仰角为10°。研究结果对高湿环境下如何营造风幕隔离及富低氧环境提供了依据,对坑式遗址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骨骼的化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最近几十年见证了人们从人类遗留骨骼中恢复古代饮食信息的持续增长的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焦点是骨骼同位素成份的分析,主要为骨胶质成份的分析。另外一些工作集中于骨骼矿物质的化学成份,特别是痕量元素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苯并三氮唑(BTA)在铜器文物缓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苯并三唑在铜器文物气相缓蚀中的应用方法和缓蚀机理。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长野县绳纹时代中期(距今4000年前左右)到江户时代(距今250年前左右)的8个遗址中出土的38块人骨进行碳、同位素分析和无机成分的微量元素分析,探讨了本地区居民长达约4000年的食物结构演变过程。结论有以下两点:1.由同位素分析可知,本地区居民从绳纹时代中期到江户时代初期基本上以C3植物作为主食,与从绳纹时代到中世纪的大致完全依赖于C3植物相对比,在江户时代显示出有利用海产品的可能性。这次分析的样品中没有发现以属于C4植物(杂粮,一般认为是内陆地区的日常主食)为主食的个体。此外,通过对北村绳纹时代遗址出土的17块人骨的碳同位素比值分析,还发现当时男女食物结构并不完全一致。2.通过对北村绳纹时代遗址出土的1块人骨样品进行的微量元素分析,反映出同位素分析所表明的C3植物可能主要是锥栗属和板栗属。  相似文献   
10.
收藏于复旦大学博物馆的高山族腰刀是研究台湾高山族化的珍贵物。为了了解这些腰刀材料组分,以便更好的保护它们,我们通过PIXE测得了高山族腰刀刀体和金属饰钮组分的较详细信息。此外,我们又分别对腰刀的金属刀体和木质刀鞘采取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一是利用苯并三唑对刀身进行缓蚀处理,二是对破损的木质刀鞘进行了陈列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