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2篇
  免费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19世纪末,我国西北地区开始有纸质文物的考古发现,其后纸质文物在多地考古发掘中均见出土.它们品种多、数量大,加工工艺、写印材料独特,时代自汉代至明清,其中的早期文物尤为珍贵.因其出土环境复杂,保护修复工作难以直接借助传统技术和现有科技,特别是潮湿环境和干燥潮湿交替环境下出土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往往遭遇瓶颈.目前学界在科学分析检测、造纸工艺研究、科学信息提取等科学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糟朽类文物的病害机理、保护修复技术等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开展本体材质、劣化与粘连机理研究,探究多因素协同作用对本体的长期影响和作用方式,研发新材料与新技术,并致力于探索这类文物的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面临调整经济结构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朝阳区为例,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讨论,聚焦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剖析协调水平变化的时空间特征及原因。研究发现:2010—2019年期间,朝阳区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上升明显,空间均衡性有所提升,协调状态呈现出从人居环境滞后过渡到经济系统滞后的演变过程。疏解非首都功能及相关政策是影响协调状态演变的重要因素,它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引发了经济系统的动态调整,短期内使协调水平发生了较大波动,随着人居环境改善幅度逐渐超过经济系统,协调水平出现了下降趋势。提高城乡结合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重点关注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兼顾地区人居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卢博 《风景名胜》2021,(4):0392-0392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对地质环境问题加以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水文和环境地质工作是目前地质研究的主要话题。为解决当今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方面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地质工作重点进行分析,同时对地质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当今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良好治理提供相应参考,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少军 《风景名胜》2021,(5):0259-0259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人们必须对环境问题加以重视,而不是不管不顾。因此,地质勘察是一个值得加大力度发展的项目。水文地质勘察是环境地质勘察中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全面了解地质情况,有助于相关研究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振锋 《风景名胜》2021,(5):0067-0067
在繁荣的经济条件带动下,人们对生活以及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加我国近年来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大了对各地园林景观的建设,使得不同的景观绿地大量增加,作为园林建设的重要构成因素,园林景观在园林建设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应该结合地域特征、持续性原则与综合性利用原则分析园林景观设计和原生态环境,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所以,本文重点对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与原生态环境利用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方锦华 《风景名胜》2021,(6):0202-0203
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健康生态的准则,并努力创造这一氛围。精神尺度上的人类家居环境主要包括:精神安全感、家庭情怀和社区情怀。物理尺度上的人类居住环境主要包括: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亲和力及健康程度。人居环境本身既是一种自然地理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其形成和发展速度主要伴随着国家生产力和文化水平的进步与城市环境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当初,淮河本是"四渎"之一,槽深流清,颇富通航之利.然而从1128年杜充决黄河开始,因为掺杂了诸多人为因素的700多年的黄河夺淮,因为明清时代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国家大政,因为截淮的高家堰与汇淮的洪泽湖,淮河失去了河形、失去了下游、失去了入海水道.这样的自然与人力综合作用、"黄侵"与"运逼"交相折磨的淮河,又引发我们广泛的文学拟喻与深沉的哲学关怀.以言文学拟喻,传统帝制时代的黄河可称"父亲河"、运河可称"富贵子"、长江可称"母亲河",淮河则是值得同情的"隐忍子";以言哲学关怀,淮河与黄河、运河、长江之间的"恩怨情仇",既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也展示了政治权力对自然变迁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先秦古史分期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讨论近年以来的逐渐沉寂,关于中古社会变迁的研究却日益热闹起来。这些年海内外每年都要举行数以十计的学术讨论会,讨论唐宋变革或中古变迁问题。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古”时代虽然迄今仍然莫衷一是,但若说中古社会的变迁,大体都会包括“汉唐”的历史走向和“唐宋”历史变革等问题。过去贺昌群、侯外庐、胡如雷等大多着眼于这个时期的土地关系、政治口号的变化。最近的讨论一般以社会变迁为论题。这里发表的几篇笔谈,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谷川道雄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张国刚从家法伦理观念、吴丽娱从“礼”与书仪形制的关系分别讨论了汉唐历史的走向问题。王利华则试图将中古以后的宋代和中古以前的汉代做一个大跨度的对比,讨论中古文化与环境的互动。王永平从文化方面对于唐宋变革进行了概括。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提出唐宋变革问题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葭森健介结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大背景,叙述了内藤史学受到西方文化史学影响的具体史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认识。由此可见,本期笔谈的一组文章,虽然不是也不可能对于“中古社会变迁”这一主题作全面探讨,但是来自中国和日本不同年龄段的诸位作者都展现了比较新的观察视角,或者试图提出一些新问题。这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文选取新疆天山北麓的头屯河与三屯河为研究对象,深入讨论河流变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揭示,近300年来新疆头屯河与三屯河水系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本相互独立的三屯河水系与头屯河水系,由于三屯河东支汇入头屯河,而使汇流后的头屯河河道向东北延长,汇入乌鲁木齐河,继而汇注形成较大的白家海子终点湖;20世纪中期以来,头屯河与三屯河流程缩短,不能与乌鲁木齐河汇流注入白家海子,两河再次相互独立。其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头屯河与三屯河的水文变迁事件与同一时间天山北麓的其他河流、湖泊变迁特征具有一致性。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过去300年间,头屯河与三屯河流域两次大的水文变迁事件都是在区域气候处于相对少雨期发生的,水文变化更多地是对区域人文因素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城市历史形态学中康泽恩学派的研究思路出发,以上海老城厢,即上海旧县城平面格局的复原与长期演变考察为目的,尝试整合利用近代早期的大比例城市实测地图、明中叶的城市古地图、明清方志中留存的宋元城市形态相关记录这3种资料,重点考察中古以来上海城镇平面格局中的街道及街道系统、建成区地块集聚形态这两个主因素的具体演化历程,进而获取若干不同时间断面较为清晰的复原方案,并藉以追溯上海城镇形态的长期变迁历史。同时,通过本案例的研究,探讨江南乃至我国城市历史形态研究中特征要素的提取、长期变化的规律及变化速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