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沙盘 《丝绸之路》2012,(19):78-80
郑晓红说,冶力关住着个地地道道的"花儿"把式李廷明,他年轻的时候被称为"花儿王子",现在老了,省掉一个字,人称"花儿王",民间认同的"王"、"王子"可都不是虚的!郑晓红想听原汁原味的野"花儿",考虑到自己是女同志,担心"花儿王"不愿唱或放不开。我一来,她有了希望;我本来对这种民间艺术也很着迷,打算学几首歌,外地朋友来了,唱给他们听。于是,开始筹划拜访"花儿王"。几经周折,终于成行了。  相似文献   
52.
秦淮灯彩是我国传统灯彩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制作集中国传统的编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手工技艺于一体。秦淮灯彩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以后,秦淮灯彩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出现“家家走桥,人人看灯”之景象。1985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名扬海内外的秦淮灯会和灯市,使灯彩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得到恢复,得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提升。1996年,秦淮区获“民间艺术(灯彩)之乡”美誉。2008年“秦淮灯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2年“秦淮灯会”启动申报“世界非遗”。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秦淮灯彩的传承人大多也就生活在秦淮河两岸。其中,陆有昌便是国家级“非遗”秦淮灯会传承人,出生于1944年1月,中专学历,南京江南龙灯厂厂长、总工艺师。1954年他跟随父亲学做荷花灯、飞机灯等十多种传统的秦淮灯彩。2006年扎制的莲花灯入选国家特种纪念邮票。  相似文献   
53.
姜勇 《满族研究》2013,(1):108-110
民间艺术在满族传统村落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曾发挥了什么样的社会功能?民间艺术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文以满族传统村落为视角、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族传统村落中美术、音乐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民间艺术的社会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54.
具有“皇家土楼”美誉的绳武楼,堪称“清代中晚期闽南民间艺术宝库”。地处福建省平和县芦溪镇。平和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西南部,东连龙海、漳浦县,西邻广东大浦,南靠云霄、诏安,北接永定、南靖,素有“八县通衢”之称。  相似文献   
55.
冯炳超 《丝绸之路》2004,(12):23-25
庆阳地处黄河中游流域甘肃东南端,习称“陇东”,古称“北幽”,是宁夏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古有“控振萧关,襟带秦岭”之誉。这块沃土曾养育先民,是华夏农耕明和中医药的源头所在,人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在这里都留下了足迹。在这里歧伯开创了中华医学,范仲淹留下了“不为良相,亦为名医”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56.
街头杂耍人     
上世纪30年代,华北一家市集上,一个走江湖的小型杂技团在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杂技才被称为艺术。旧社会,杂技被叫做“杂耍“,是马戏、耍把戏、玩魔术的总称。那时候它不过是穷人讨饭的一种工具,如同乞丐的打狗棍。旧时候,艺人走到村落集市,寻处空地就撂场子表演,任过往行人自由驻足围观。表演节目那时  相似文献   
57.
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从江县少数民族都有佩戴银饰的习俗。银饰,是用白银铸造的一种装饰品,是侗、苗、水、壮、瑶等少数民族点缀、装饰自己的一种民族艺术品。银饰,品种繁多,但主要有头饰、颈饰、耳饰、胸饰、手饰、裙饰等6大类,尤以头、颈、胸、裙饰4类为主展现。不同地区,不同民  相似文献   
58.
晋南看皮影     
遥想当年,人们对皮影戏格外地热爱和推崇,如今,许多来自于民间的,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间工艺,正在逐渐消亡和变异,能真正原汁原味地传承和保护的屈指可数。幸运的是曾是晋国古都的山西省侯马市至今还保留并延续着一门璀璨的民间艺术——皮影。  相似文献   
59.
凉州宝卷渊源及其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莲 《丝绸之路》2009,(10):87-88
凉州宝卷是流行于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的一种民间吟唱文娱活动。其滥觞可追溯至唐代宣传宗教经文的敦煌变文,后经宋代说经演变、明清时期逐渐衍生为民间说唱曲艺。凉州宝卷内容多以宣扬佛教故事,反映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等为人处世、立言立德标准为主要题材,具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形式灵活多样、语言朴素生动、内容题材广泛等特点。  相似文献   
60.
广州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荟萃之地。自古以来,广州市汇聚了醒狮、祥龙、牙雕、木雕、砖雕、玉雕、广绣、广彩(陶瓷)、戏服、头饰、乐器、酸技木刻、剪纸、饼印、炭相、面谱、公仔、灯谜、书画、漫画、粤剧、曲艺、讲古等一大批民间民俗传统项目。它们对广州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