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492篇
  2013年   607篇
  2012年   674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企业主人翁文化与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必然且相互交集的联系。从结果看互为成果,从过程看互为内容,从形式看互为载体,通过思想政治榜样引导、思想政治刚性制度规范的路径,实现企业主人翁文化对思想政治建设起到提升职工责任意识、强化职工凝聚力与激活职工创造力的内驱意义。  相似文献   
132.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党建思想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为继续推进党建工作开辟新的广阔空间。本文阐释了新时期党建政企工作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3.
政治思想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党的政治优势,也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法宝。当前面临的形势是社会一变千里,一天一个样,能否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准确无误的做好新时期我党的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我党的发展大计,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腾飞大计。  相似文献   
134.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拟从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这两种古代主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入手,对其内容、特点及功能加以分析总结,从中探究其对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5.
冯桂芬的思想上承林魏下启康梁,是不世之人所立不世之言。它为"中体西用"保守论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但康梁的维新派、乃至后世革命派的出现亦有它"采西学求自强"等观点的影响。它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探求自救道路的理论源泉,不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都是它的发展。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探寻救亡图存道路上的片片残骸,更是托起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国真理的巨人。  相似文献   
136.
严复是清朝末期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在教育、政治、经济方面的思想如他带来的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呼吁变法的政治思想,他的教育救国论,他的赋税思想等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彗星。其中严复的经济思想研究算是他所有思想研究中比较薄弱的部分。严复的经济思想同他其他思想一样,既有西学渊源又有国学根基,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和近代中、西思想文化发展与融合所结出的硕果。本文拟从严复经济思想的来源、内容入手,对严复经济思想进行一个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37.
近代中国的政治局面混乱不堪,针对这一现象,张君劢早在1921年就提出了自己的"理性政治"主张。他这一主张的形成受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与张君劢早年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理性政治"主张的提出尽管存有很多的缺陷,但它是中华民族危机和政治混乱的客观反映,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宣传自身政治主张,解救民族危机与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具有民族主义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38.
因其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不适用于这些学生,故此本文拟以张家界学院为例,分析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探寻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9.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后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吸收与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爱国奉献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推崇传统诚信理念,铸就大学生诚信品格。  相似文献   
140.
《史记》叙述中多处蕴含着天命思想,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拓展着人们的想象空间,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引起人们对天命与德行、主观意愿等的深刻思索,更成就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