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考古学文化是特定时空民族或族群共同体的物化遗存,是观察、研究史前与古代族群时空关系的最重要手段,民族史、文化史的探索是考古学研究的最重要任务之一①。在近百年中国学术史上,考古学对于新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通过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梳理,重构中华民族起源与形成的早期历史,重构中国民族史的基础框架。从严文明先生中国史前文化的“重瓣花朵”结构的描绘,到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集中体现了考古学对于中国民族史、文化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2.
刘晓 《炎黄春秋》2006,(1):42-47
初识费老 1956年8月我考人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这里汇集了一大批著名的民族史、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专家学者。像担任系主任的蒙古史专家翁独健,系副主任,社会学、民族学教授林耀华和清史专家傅乐焕。还有早就蜚声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以及王钟翰、张锡彤等老一辈学者。  相似文献   
23.
粱启超在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致力于学术研究.在他1920年前后所发表的一系列民族史研究论文中,对民族史研究的目的与任务、理论与概念、对象与内容等都做了阐述,对早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和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正,基本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性的中国民族史学的学科思想,奠定了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4.
中国历代王朝政府采取的民族政策,对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各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民族政策决定着民族关系和民族的发展进程,把民族政策看作贯穿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主要线索也并不过分。同时,深入开展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为今天我们的多民族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历史借鉴,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遗憾的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种种忌讳及其他一些原因,目前学界对民族政策史的研究仍然缺乏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5.
二十多年来土司制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治理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制度 ,也是研究相关少数民族史和地方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为了使关注土司制度的学人们对近 2 0多年来土司制度的研究概况有所了解 ,本文分专题予以综述。一、总论性研究蔡美彪等人编著的《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 992年版 )在第九分册“对南方诸民族的统治”中 ,简单地概述了土司与改土归流问题 ,但并未明确地提出“土司制度”这一概念。由白寿彝总主编、于毓铨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97年版 )第九章第四节“西南…  相似文献   
26.
夷夏新辨     
“华夏”族群的形成或出现 ,与“华夏”概念的产生当有所区别。族群的形成是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 ,观念的出现与形成标志着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觉。西周时期的“夏”的观念事实上与春秋文献中的“夏”、“诸夏”、“华夏”所指并不一致。西周时期的“夏”所包涵的地理概念是指周人以宗周 (关中地区 )为中心的活动区域 ,并非指中原地区。“夏”所代表的文化族群观念则是指周人与周文化。自宗周倾覆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 ,“夏”的地理和文化概念才发生了根本变化。自春秋始 ,“夏”与“中国”指中原地区以姬姜为主、居住着大量殷遗的各诸侯邦国。伴随着一统观念的形成 ,此地理文化概念乃逐渐形成为民族认同的“华夏”概念。本文认为周人“华夏”观念的形成 ,不应该否认有其被动的一面 ,从西周的以夏自居 ,到春秋的包容诸夏 ,以及夷夏之分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周人在华夷杂处 ,王室播迁之后所产生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7.
姚大力先生著《北方民族史十论》(以下简称《十论》)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9月出版。该论集所收文章此前多已在各种不同学术刊物上发表。论题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诸如拓跋鲜卑的先世史、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早期蒙古部族的构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等问题尽在讨论之列。就书中收录文章发表的时间来看,或早自1981年,如《曲出律败亡地点考》;或晚至2006年,如《“成吉思汗”,还是“成吉思合罕”?——兼论(元朝秘史)的成书年代问题》。由此不难看出,这些文章先后在25年间写就,延续时间不可谓不长。再就题材而言,《十论》分别由7篇专题论文、2篇书评、1篇讲演稿构成。这些论文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其学术价值如何?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28.
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和新疆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2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中国历代边政问题,共收到论或提要70余篇,论和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9.
在古史资料几乎被研究穷尽了的今天,遥想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人们希望有新的考古发现以期得到更多的答案。三年来,甘肃省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的不断发掘,出土了惊人的豪华车辆、黄金装饰品、异域玻璃……它们不仅震惊了中国考古界,也一再刷新着人们对先秦民族史的认识。让我们跟随专家的脚步,揭开“戎人”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30.
何平 《民族译丛》2007,(4):52-62
今天东南亚的绝大多数居民属于蒙古人种,但是还有一小部分人属于另外一个种族,那就是黑色人种.今天这个种族的人数虽然不多,而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但是大量的资料表明,他们很可能曾经是中南半岛的主人,甚至很可能还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国南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