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404篇
  2012年   501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328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贵州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历史文化,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环境,又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具有相对的文化封闭性,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具有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也受到影响和破坏。深入探究贵州的特色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2.
广西除了是山歌大省还是民族大省、旅游大省,汇聚了壮苗瑶侗,仡佬毛南等十二个时代居住的少数民族外地的民族,然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极少。在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政府不断开发了一些民族旅游纪念品,如编织有"壮族歌娃娃"系列产品,三姐故乡、壮乡民歌节、苗寨风情等字样的民族包。金丝绣球、竹筒酒等,但这些东西基本上只在民歌节期间畅销。往往游客来到广西都希望带些伴手礼回去馈赠亲友,而南宁的民族工艺品、纪念品无非主要有绣球、壮锦、民族服饰等,大部分都是外地生产,绣球和壮锦虽然特点浓郁,能代表广西的地方和民族特点,但品种太少、销量不多、显得单调,覆盖面不广。  相似文献   
33.
2015年5月19日,岫岩满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岫岩中国玉雕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正根,辽宁省政府副省长冮瑞,省政府副秘书长徐大庆、省民委主任甄杰,鞍山市委书记王世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春山、市政协主席张庆岩,省、市、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兄弟自治县嘉宾出席大会,共庆岫岩人民的节日。  相似文献   
34.
民族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构建尚处于初始阶段,需要学界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创新。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学科体系和规训制度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研究、创新,进而确定学科边界、内涵范畴、发展方向、规范要求,是学科构建的基本工作与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3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多民族聚居地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多年来,青海省重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响亮提出"三区建设"的口  相似文献   
36.
志书民族内容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是志书的地方特色之一,尤其是民族自治地区所编志书。通过提高对民族篇章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分析民族篇章编写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可以重新确定志书民族篇章的记述规范和要求,从而使志书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37.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深入人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得民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符合民意。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之际,谈几点学习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38.
民国青海民族社会是青海空间物候结构下草原生态社会与农业生态社会长期互动的结果,其具有恒量关系的物质结构与具有变量关系的文化结构共同构成了民国青海民族社会,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生态,并决定了对其进行调整适应的文化变量,外在文化变量充分适应物质恒量的发展,最终实现政治文化对民族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39.
黄艳红 《历史研究》2016,(4):110-131,191,192
"自然疆界"是近代法国的一个重要政治文化概念,它产生于中世纪后期主权国家兴起之时。作为自然疆界的莱茵河形象,诞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它以关于古代高卢的历史意象为依据,并逐步取代源自中世纪的"四河之境",为法国的理想空间形态的塑造提供了重要元素。17世纪,莱茵河自然疆界观念成为某种国民意识和公共舆论,为法国向莱茵河方向的扩张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在启蒙时代,它更具和平主义色彩,与国家领土空间巩固的目标颇为契合。大革命初期,它再次进入扩张主义的话语,但其理论基础在于非历史的政治理念:自由和人民自决。这一话语三个世纪的历程见证了法国政治文化中关于国家东北边疆的记忆和认知的变迁,也反映了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地域实体的过程中不同理论和话语的转换与混杂;而革命时代产生的基于自由自决的民族构建论与德意志"语言论"民族认同的交锋,在今天尤其值得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40.
近代"新学"的传播一方面与"西学"的挑激与引进有关,一方面也与儒家传统内部变革思想的高涨紧密相联.就"新学"入黔并逐渐本土化的具体过程而言,无论国家权力系统或地方知识精英,都发挥了主导性的范约作用,并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知识格局.严修、李端菜、张之洞、粱启超四人,虽然他们最终的价值选择不尽相同,但均一度徘徊或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直接间接地影响了黔地"新学"的传播,值得以个案的方式认真加以研究.地方精英华之鸿创办文通书局,在"新学"的传播史上可说是厥功甚伟.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外省高校内迁贵州从事讲学科研活动,则标志着地方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进入了"质"的飞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