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位去年来印大做访问学者的老师因为访学期满,准备回国了。谈到在这里一年的感想,她说,最留恋的,是这里宽松美丽的环境、发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方便的计算机使用设备,以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便利的设施和完善先进的服务系统。她所讲的,也正是我们到这里以来感受最深、感慨最多的事之一。  相似文献   
172.
周少明 《民俗研究》2000,(3):135-142
1988年,Evelyn s.Rawski曾提到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研究中国丧葬习俗的方法及由此引起的一些争论。Rawski指出,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中国丧葬仪式的方法是不同的。就人类学家而言,他们关心  相似文献   
173.
民俗百年话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百年”(科学地说,应是“民俗学百年”,下同)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重要题目。据我所知,许多学者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在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74.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及其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星 《民俗研究》2000,(1):12-16
继1996年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钟敬文教授于去年12月在中国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做学术报告中,再次提到“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命  相似文献   
175.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0,(2):185-187
杨利慧读完了博士,写出了一部《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留,便又在她的同一导师钟敬文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做博士后,所选的题目仍然是女娲。我不免产生出一些  相似文献   
176.
薛洁 《民俗研究》2007,(2):259-264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作者是美国民俗学家R.D.詹姆森(R.D.Jame- son1895—1959)。该书原名《中国民俗学三讲》,由中国华北协和华语学校与加利福尼亚大学联合出版,中国北平三友书社1932年印行。时隔63年,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将此书荐励田小杭、闫萍同志译成中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5年  相似文献   
177.
李连荣 《民俗研究》2004,(3):196-201
最近拜读了安德明的新著《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感受颇多。想在此与同行分享一下自己读后的一些感受,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8.
“标忌”是民俗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研究的一种风俗文化,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民族的禁忌文化;土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然也不例外。本文通过解读土族的禁忌风俗,探讨某些禁忌风俗的起源和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79.
文化和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有机体系。在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的依存关系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越来越息息相关。作为综合国力一个重要构成要素的文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21世纪的经济发展格局。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广泛关注经济一文化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面世的何学威先生的《经济民俗学》是在民俗学领域里率先涉及经济民俗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以民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集中考察民俗文化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心理、应用过程与应用效益的论著。拜读这部有新思路、新见解的新著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0.
廖群 《民俗研究》2006,(2):146-154
《山海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部上古典籍,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门学科文化考古的兴起,其中的所有信息,包括那些“怪”“放”,更都成为文化探秘的瑰宝。在此,本文仅拟就其中的原始征兆信仰及其民俗学价值作些考察和论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