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黑水城出土汉文文书看元亦集乃路的西夏遗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坤 《敦煌学辑刊》2005,(2):305-310
本文通过对黑水城出土汉文文书中出现的西夏遗民资料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元代亦集乃路遗留西夏遗民的生活状况,及其与当地其他民族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02.
唐黎标 《古今谈》2005,(3):48-50
邮传制度,是中国古代关于接待过往官员、使节和邮递文书的交通制度,又称邮驿、驿传、传驿、馆驿等。这种制度出现于殷商时代,到宋代已空前完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正> 邯郸兴起于殷商后期,战国时期成为赵国的国都,是当时我国黄河北岸广袤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灿烂的赵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产生过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4.
殷商时期的重民保民思想产生于对夏王朝兴衰的总结,经过商汤、盘庚、武丁诸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它对于我国古代政治明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发展的权力掌握在统治的手中,真正的主体——下层民众缺乏甚至不能有效地参与,致使它的进展始终为个人因素所左右。  相似文献   
105.
黄小蜂 《中华遗产》2013,(7):148-151
在中国历史序列中,元朝征服南宋是一个天崩地裂的转折。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汉人与蒙古人的纠葛早已熔铸在大一统的国家之中,唯一能够让我们直接体察到七百年前人们心绪动荡的,是经历过这场变动的人们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与艺术遗产。对于文学,我们所知甚多,比如文天祥的诗歌《过零丁洋》,依旧感动着我们。然而对于用图像来反映这场变革的人,我们知道的却不多。郑思肖(1241—1318年)便是这么一位用图画来反映这场变革的画家。  相似文献   
106.
甲骨文从“■”从龙的“■”字不应当混同于一般的龙字,应以前辈专家所释定为“■”字,但它的意思并非如前人所言的假借为“宠”,而是指受帝令驱使的龙神,其作用在于受帝指使而向某邑某地降旱。它应当是汉朝时人所说的那种因为有“尺木”而可以“升天”的龙。所谓“尺木”就是龙头部的如博山形的装饰物,正和此字造形相似。孔子所谓“龙刑(形)■(迁),睱 (假)宾于帝”的说法与今所见甲骨卜辞关于“■”的全部七条记载是符合的。卜辞的作“土龙”与“荐龙”的记载与《易·乾卦》“群龙无首,吉”的说法,都是商代“龙”观念的表现。夏商两代文化有不少差异,龙观念的不同是为其一。  相似文献   
107.
袁因  郭平 《中华遗产》2007,(7):88-95
由于安阳和北边20公里的邺城在历史上重叠交织的复杂关系,也有历史学家把安阳称为“六朝古都”。如今,邺城早已荒废,而安阳则愈见繁华。透过历朝留下的遗址,我们可以依稀见到安阳穿越历史的背影……  相似文献   
108.
货币的起源,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多有记载。《国语·周语》记载周大夫单旗的说法为:“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而《管子·山权数》则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檀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檀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檀卖子者。”《竹书纪年》载:“殷商成汤二十一年大旱,铸金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9.
内蒙古凉城县水泉辽代墓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凉城县水泉清理2座辽代早期墓葬。两墓为圆角梯形竖穴土坑墓,有殉牲。随葬品主要是金银饰品、鎏金铜马具、铁器和大量腰带饰品等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遗物,其中M27所出一套完整的马具体现出突厥文化的风格。这2座墓葬对了解该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0.
明清易代之际,浙东义旗四起,遗民以气节相砥砺,虽然死难众多,反抗时间却持续最久。宁波一地,遗民气节最著,但因四明山寨粮饷分配矛盾而引起的民众冲突、南明政权混乱等诸多问题,使得遗民历尽"怨"、"痛"、"疚"等心理,遗民心态也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