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高台一日高台县临近黑河,是河西重要的农业大县。近几年,高台发展很快,城区建设格外整洁、漂亮,黑河沿岸还规划了湿地公园,沿途很多旅游配套设施也在忙碌建设中。第二天上午,参观高台县博物馆。高台出土了很多魏晋时期墓葬,2010年8月,还在高台专门召开了关于魏晋壁画墓葬艺术的学术会议。这次  相似文献   
92.
河西简牍学百年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简牍发端百年来,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整理刊布缓慢、综合研究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河西简牍研究的开山之作——《流沙坠简》发表百年之际,本文拟对河西简牍学的发展情况作一简要论述,提出了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活跃讨论。  相似文献   
93.
本文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田野考察中获得的山东青州驻防粮饷该残册进行了初步解读.可以断定,该残册为光绪31年青州驻防粮饷册.残册表明,清末该驻防营极贫的困难户约在20%左右,其他多数家庭亦不富裕.旗营中大龄未婚女子与寡妇的数量较多,寡妇多依靠亲属的家庭收入生活,制度上的规定的救济并未完全落实.尽管生活贫困,旗营中外出谋生之人仍然极为少见.这一粮饷残册为了解清末旗人生活提供了一份实证.  相似文献   
94.
《中国国家旅游》2021,(1):26-27
土耳其建筑师耶纳尔·托伦(Yener Torun)在伊斯坦布尔生活了14年。因为热爱摄影,他总是游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拍摄当地的各类建筑。他的早期作品大都是色彩丰富的建筑细节;而随着照片越拍越多,他开始把街头摄影和极简主义视觉风格结合起来,探索出观察伊斯坦布尔的独特角度。  相似文献   
95.
“后稷”是周族历史记忆中的始祖,在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后稷出生、成长充满着带有原始思维的“神话”色彩,但在周人的诗歌中,又被赋予了独特的政治教化意义。他的事功以农业贡献为主,这在先秦时期的传世、出土文献中都能得到印证,是周人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96.
王青 《中原文物》2002,(1):24-27
本文对新砦遗址出土的残器盖纹饰的复原,其结果与台北故宫所藏鹰纹圭上的高羽冠神像非常相似。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探讨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乃至商周青铜器较常见的“高羽冠饕餮纹” 的渊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7.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一尊梁朝坐佛并十二护法神像,依据刘宋僧人慧简于大明元年依经抄撰的《药师琉璃光经》,可确定为药师佛并十二神王像。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药师佛并十二神王像,也是迄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药师佛像。慧简本《药师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师经典,它不仅引发了南朝的药师佛信仰,也在传入北方后造就了北朝佛教界的药师佛信仰与相关图像的制作。由于该经在南北朝被认为是伪经,限制了药师佛信仰及其艺术发展,迄今发现的少量梁朝、北魏、东魏、北齐药师佛像,或为立菩萨像,或与一般释迦像相似,没有自身的独特形象。入隋以后,捧钵佛像成为药师佛的标准形象,如万佛寺那样的药师佛与十二护法相组合的图像成为判断药师佛题材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8.
德治 《旅游纵览》2008,(12):24-25
画面的主体既不是远处棱角明晰的墨色山岩,也不是近处潺潺而下的白色流水,而是中间那片犹如刮刀留痕所产生的一棵棵树木——枝丫上没有一片叶子!应该也只有萧瑟的秋风才会有如此的力度去扫落那些最后的残叶。  相似文献   
99.
战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引起儒家核心理论"仁"论元语言的蜕变,在战国简中,孔丘"仁"本论走向新"仁"论,古典仁义走向多元道德实践,"命"系神性走向人性。  相似文献   
100.
范吕解仇公案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瑞来 《历史研究》2013,(1):54-67,191
围绕着如何看待同是仁宗朝名臣的范仲淹与吕夷简的关系,在二人过世之后发生的范吕解仇公案,从北宋到南宋,聚讼纷纭。经过今人绵密研究,可以说大抵尘埃落定,然于欧阳修书写范吕解仇的微言大义,似未有明确揭橥。探究范吕结仇与解仇的经纬,以及踌躇年余才写下范仲淹神道碑铭的欧阳修的心曲,进一步分析南宋考据派与义理派对此事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出,于事实,无论是范纯仁所坚持的未解仇,还是欧阳修主张的解仇,都是不同认知层面上的事实。摆脱历史上二人是否解仇的纠结,透过宋代历史的大背景来审视范吕解仇公案以及后世展开的争论,由这一公案引出的历史事实如何认定、历史如何阐释的问题,则或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