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关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海内外政界和史家聚讼不已的话题,形成了经济崩溃说、城乡资源动员枯竭说、军事失败说、外来因素说等诸多见解。应该说,这些观点均从不同角度触及了问题的症结,但由于受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研究的客观性不能不打折扣。如美国方面的分析从一开始即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国民党的失败牵扯到共和、民主两党的政争;台湾方面,蒋介石的特殊身份使得他本人的总结分析必然成为台岛政、史界分析的基调和蓝本;大陆方面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是从近20年才开始的。同时,正如一个病人临死前…  相似文献   
82.
83.
甲午战争中,清廷内部对于战与和的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从整体而言,怯战心态始终如影随形,堂堂天朝上国竟然主动向蕞尔小国日本表示屈服,这在时人和后人眼里颇觉难解。百余年来,人们往往站在旁观者立场审视这场战争,甲午战争中清廷何以难掩怯战心态,战败后清廷何以迅速求和,是不敢再战还是不能再战,促其作出求和决策的动机何在?回到甲午年的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视皇朝生存为头等大事的清廷,自然  相似文献   
84.
85.
6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各部相继进行了铁流万里的战略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商军的长征都经过西南、西北广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10多个少数民族发生了频繁的接触。如中央红军从江西到陕北整整1年的长征中,通过少数民族地区所用的时间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  相似文献   
86.
新中国国防动员体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的国防动员体制是在借鉴苏联国防动员体制、继承我党革命战争动员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49-1955年为应急性探索时期,1956-1962年为仿苏全面建设时期,1962-1978年为非常发展时期,1978-1993年为恢复调整时期,1994年至今为充实完善时期。通过对我国国防动员体制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动员决策和平战转换的快速高效;突出政府的主体地位,科学规范动员供需对接机制;紧密结合国家体制改革,实现动员职责的普遍化;着眼于权威高效,构建实体性的国防动员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动员法规制度,构建“法制主导型”的运行体系;适应动员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动员体制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87.
跟军政府的多次接触显示,他们希望我党和我本人在国家经济建设上扮演重要角色。在这方面,代有别人难以取我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8.
未来总动员     
“未来需要你的参与” ——艺术家Mark Titchner的灯箱作品,被印制成巨幅海报,屹立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门口。2月10日至3月21日,“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在此举行,Mark的作品被引用为展览的主题。  相似文献   
89.
本文主要以战时上海媒体文化的转变为中心,重点探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媒体文化转变的影响。文中根据战前国民政府与上海民营报业的关系及其对国民政府战争动员的影响,集中阐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府直接控制上海报业,钳制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思想言论。因此,战时上海媒体文化转变后所做的宣传,既不为中国人民所信任,也无法配合汪伪政府的战争动员,更无力支持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战争政策。  相似文献   
90.
故影重温     
《山茶》2010,(1):180-180
巧能补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动员了约850万人参战。战后,受伤的人又被动员参加工作。一份1918年的红十字会报告针对这种情况直言不讳地宣称:“在各方极大的善意支持下,残疾人在战后马上找到工作并不困难……但等到人们忘记伤兵如何致残的时候.困难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