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1篇
  60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建国初期柳亚子的“牢骚”,是个至今还在争论的话题。柳亚子为何牢骚?牢骚些什么?本文作了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52.
导向,是指对人行为的引导。能引导人行为的,有虚实两种。虚的,是理论的、舆论的引导。这一点,一向很受重视。要求舆论一律,思想一致、意志统一,不要有杂音,不要有噪音,哪里出现一点问题,就临渊履薄,抓得很紧很紧。实的呢,就是利益的导向、物质的导向、实证的导向,这方面不能说没注意,但比之对虚导的重视,就远远不如了。然而,在我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实导远过于虚导。  相似文献   
53.
我们喜欢夸赞自己是“礼义之邦”,但对什么是“礼”,却大体是想当然的,我也如是。及至翻一下旧籍,才知道原来是那样繁复的一套体制和规矩。官制是由礼制定的,服饰是由礼规范的,行为是由礼约束的,言语也是由礼节制的,一句话,从出生到死亡,不同等级的人,视听言动,都有礼的规范。这也就难怪儒学要称为“礼教”,而孔老夫子要说,在上的如果“好礼”,在下的就“易使”了.  相似文献   
54.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陶器的成型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林市甑皮岩遗址第三、四期陶器的显著特征是流行泥片贴筑成型的圜底器。本文根据陶器口部标本剖面图上所显示的钩状包裹现象,断定这批圜底器采用正筑泥片贴筑法成型,其具体步骤是先捏塑底部,再向上贴筑至口部。  相似文献   
55.
对于史与志的关系,专论甚多,散论不少,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从叙事的视角上进行分辨,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史宏志微”。史(所谓“国史”)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着眼于从宏观上对历史进行检阅,偏重于对历史脉络的把握。相对而言,志更多地是立足于以一种较为平等的视角来“关照”历史,着眼于从微观上记录历史现象,偏重于对社会生态的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志本身就是一种微观记述。当然,宏观和微观总是相对的,当把地方志本身作为一个特定主体的时候,宏观和微观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所言的微观记述就是从这样一个层面上而论的。  相似文献   
56.
“天籁”,即自然界的声音。古代诗人笔下的“天籁”丰富有趣,精彩纷呈,它反映了古人贴近自然.寓情于物的心态,也体现了古诗人的某种审美情趣。探析这一现象,对启发今人热爱自然、用心去读古诗文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对社会传统和文化反映。本文将从词法、语序、用词与称谓、语义等方面揭示英语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并探索其根源。  相似文献   
58.
倪萍 《贵阳文史》2009,(2):54-54
最初听别人说“山寨”,还是说的是“山寨用品”。可近来我发现,“山寨”现象已慢慢从经济领域蔓延到文化领域,任何一个严肃的艺术作品出来,马上就有所谓的“山寨”作品跟风炒作。我还是坚持“山寨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应被提倡的观点,如果如此蔓延开来,大家都乐于模仿和抄袭就会伤害我们民族的文化原创力。到处都是抄袭,我实在看不下去。作为一名文艺界的委员,建议立法扶持原创,比如在国家文化类的奖项中多增加原创奖,使获奖者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得到双重鼓励。我有义务提案请求政府出台相应的措施,保护民族文化原创力。  相似文献   
59.
吴江 《炎黄春秋》2009,(7):32-36
湖南《湘声报》新年刊登了一篇题为《负伤的知识人》的文章(作者陈远),一开头便说刚过去的2008年是个文化灾年,并开列了一张在去年撒手西去的文化老人的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60.
陈四益 《炎黄春秋》2003,(10):80-80
蒙昧时代,人们造神,是因为无知与恐惧。文明时代造神,是为了一定集团的利益与需要———《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造神是为了“天下服”。为什么会“服”?《礼记》有云:“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害怕了,所以就“服”了。钱钟书先生在引了这两句话之后说:这是“古人政理之要言也。”实在眼光犀利。钱先生的渊博,不可及。在引述中国的种种之外,又引证了外国的种种,那想法,同中国地异而心同,只是说得比中国人更直白、更赤裸。比如,相传奥古斯德大帝便说:“有神则资利用,故既欲利用,即可假设其为有。”著《君主论》的马基雅维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