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肯尼迪在美国面临巨额国际收支逆差的背景下入主白宫。严重的逆差导致美国的黄金大量外流,引起西方世界对美元信用的置疑。因此,调节逆差成为肯尼迪政府的重要使命。肯尼迪政府调节逆差的政策主要体现在肯尼迪提交给国会的两份特别咨文中,即1961年2月6日的“黄金和国际收支逆差特别咨文”和1963年7月18日的“国际收支特别咨文”。以两份咨文为蓝本,有关部门展开了系列的开源节流行动。美国的逆差调节行动使美国政府内部和北约盟国间的斗争起伏跌宕,充分暴露出权力政治的实质。  相似文献   
22.
本文根据文献与考古资料,认为辽越国公主槊古公主以从嫁户所建的头下城懿州即今辽宁阜新塔营子古城.改为行政州以后,懿州下辖宁昌、顺安两县,顺安就是塔营子古城,宁昌即塔营子北10公里的平安地古城.辽代末年,将懿州州治从顺安迁到了宁昌.金皇统三年(1143年)又将宁昌省入顺安,州治也迁回了顺安,此后至元代,没有变化,懿州州治一直在塔营子古城.  相似文献   
23.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与“三农”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体制的变化,都与土地制度的变化高度相关。当中国市场化改革走近尾声的时候,土地制度改革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的土地制度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变迁?每一次的变迁对政治、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制度最终做什么样的定位呢?这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
近日,由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话说南京》一书出版发行。该书共分为龙盘虎踞千古神韵、钟灵毓秀华章肇始、锦绣江南六代豪华、隋唐怀古南宋前哨、大明建都天下一统、江南枢要天京风雨、共和奠基民国首都、人间正道是沧桑、薪火相传光耀千秋等九个部分,上起远古,下迄当代,以时代变迁为线索,从考古、文献、  相似文献   
25.
《黑龙江史志》2007,(5):F0004-F0004
铁力林业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黑龙江中腹。是“红松故乡”伊春市的南大门。施业区总面积2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4.6%,人口7.4万。地处平原与山地交界,农林交错。既有森林苍郁、峰峦叠嶂的雄浑气象,又有沃野平畴,稻菽飘香的田园风光。高等级哈伊公路横贯施业区,哈佳线铁路经由局址与全国铁路网相连接,交通便利,通讯,畅达。  相似文献   
26.
巍巍太行东麓,粼粼柏坡湖畔,葱茏秀美的坛坛垴下,拥抱着一个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的大院,这里不仅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领袖的旧居,还有军委作战室、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中央机关小学旧址,以及许多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宿舍,此外还有一户民房。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当年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西柏坡时的原貌,其实不然。1959年,因当地兴建岗南水库,中共中央旧址和周围几十个村庄均被淹没,成了一片汪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搬迁复原后的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或者说是个浓缩化了的景点。  相似文献   
27.
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声 《百年潮》2007,(9):57-62
(一)中国有继承相延2000年的历史疆域边界 是近代国家概念,是指相关国家通过签立条约、各方会勘确定的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历史疆域是古代国家概念,是指近代前历史上不同时期王朝国家自认的管控范围。  相似文献   
28.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山多地少,本非五谷蕃衍之所。雁门迄北地多斥卤,岁仅一收,太行迄东则冈峦带土,颇鲜平原”。加之明清时期生齿日繁。导致地狭人稠,食不足用。继之而起的过度耕垦,使山间瘠田、村边角地都得以利用,甚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终导致许多山地丘陵地带“遇积雨则河水暴涨,其势奔腾而不可遏,往往啮田为害;数十年来洗荡民田千有余亩,尽成沙砾”。与森林破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一些护林碑刻,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保护森林、树木的一些情况:一方面人们基于朴素的生态观念和风水意识,加强对寺庙林、风水林等的保护,其目的并非出于自觉保护林木,但客观上还是达到了保护林木的效果。一方面,在一些地区,人们切实意识到破坏林木对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因而,加强对林木保护的自觉意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的滥砍乱伐,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它们或竖于田间地头,或立于祠堂庙墙,警示人们禀遵毋违。这些碑刻资料大都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的乡规民约性质,是珍贵的民间环保史料。其记载的有关破坏森林的性质主要是习见不鲜的一般性砍伐,不同于大规模的军屯民屯的毁林开荒,故而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29.
徐文杰 《文史月刊》2007,(12):53-55
风俗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区域内长期以来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传统风俗形成于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在无形中充当着传统封建意识形态的载体。土  相似文献   
30.
王北辰精通日语,一生服务于教育事业,后半生致力于历史地理研究,将文献搜集与野外考察紧密结合,学术研究与地方社会需要相联系,对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环境变迁做出了精深的研究,与此同时在历史地图编绘、历史文化宣传与遗迹保护、历史地理专著翻译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