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朱汝珍,原名倬冠,字聘三,号隘园。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1942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原籍广东省清城北郊八片村,后定居清城南门街左四巷(现为朱汝珍纪念馆馆址)。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朱猷章是五品知府。朱汝珍少年丧父,家境日渐衰落,但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得到了同宗兄弟的资助读书、赴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遗稿由其诸子编辑成《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今天尚存北宋刻本。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乾道间刻本”.收有嘉定五年以后才定名的《别集》四卷,其著录当有误。将不同时期所刻的范仲淹文集、奏议、书信以及后人所编年谱、祭文、遗事录等统一版式,汇总合刻为四十二卷,出于元至正年间褒贤世家(范氏)家塾岁寒堂,明清到本则大多祖范氏岁寒堂本,且多出自范氏后裔,或修版重印、或加以翻刻,但也有增编成四十八卷的;另外还有十四卷、十卷等重编本以及与他人文集的合刻本。总之,范仲淹文集流传至今基本保存了宋刻原貌,并免太多佚失;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是元以后最通行的本子,乃明清诸刻的祖本。  相似文献   
13.
卢玮 《贵阳文史》2005,(4):17-18
殷宏章(1908—1992),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籍贵阳。其祖父同治七年(1868年)赴京赶考,中进士而在京城做官,遂将家眷接去,自此落户北京。其父殷有济亦前清举人,曾几度在山东出任知县。因任期届满,暂时家居天津,等待另谋新职,不料竟因此而长住下来。殷宏章自幼年启蒙入学直至大学毕业,均生活在天津。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清代桂林地方人士著述中其文化世家的著述情况,对清代桂林文化世家人文蔚起、著述丰富的原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徐州市丰县以盛产果品驰名全国,所出产的白酥梨在全国优质果评比中,连年荣获第一。每年3月底4月初,丰县10多万亩梨园花团锦簇,洁白如雪,暗香浮动,沁人心脾,呈现出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绝佳美景。  相似文献   
16.
卢思冰 《神州》2012,(30):6-6
托老师的福,有幸与全班同学一起观赏了电影《孔子》,果不其然,震撼有之,疑惑有之。在我看来,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於他于乱世之中仍然能岿然不动的坚持自己的道,尽管其道不能大行於世,受到种种阻挠,但他仍能焉了推广自己的道周游列国。与他相比,老庄之道是用来明哲保身,于乱世之中开辟一番心灵的净土供自己小憩;而儒家之道则是积极入世,以仁礼之制改变社会的动荡纷乱,继而实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礼制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方族文 《江淮文史》2012,(6):142-153
在中国近现代戏曲史上,诞生了众多杰出的戏剧流派,也涌现出不少梨园世家。他们以卓越的才华、精湛的技艺、创新的精神、高深的造诣享誉中外,为弘扬中国戏剧艺术、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建树了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18.
金毅 《文史春秋》2013,(3):49-52
提起红色经典中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不少上了一定年纪的人至今还对剧中人物———解放军剿匪小分队团参谋长少剑波记忆犹新。这一精彩艺术形象的塑造者便是上海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高派"老生传人沈金波。沈金波的舞台形象玉树临风、英俊潇洒;唱腔清润高亢,令人荡气回肠;嗓音清脆明亮,吐字归韵讲究,  相似文献   
19.
世家航海梦     
丁海笑 《世界》2013,(7):114-119
和乔治斯·比塔尔(Georges Bitar)的相遇是件机缘巧合的事情。周末晚上,我从哈里萨(Harissa)山看完夜景,独自乘坐高空缆车下山,正着急应该怎样回到首都贝鲁特,遇到同样乘坐缆车下山的乔治斯和他的妹妹,便向他打听回贝鲁特的巴士,乔治斯爽快地说,若不介意可以搭他的便车回去。  相似文献   
20.
一、梨园屯教案中的"帝国主义"因素很高兴看到侯宜杰先生对我的商榷意见(《我看"义和团的真面目"——与侯宜杰先生商榷》,载《炎黄春秋》2012年第9期)的回应(《也谈"义和团的真面目"——回应周育民先生》,载《炎黄春秋》2012年第11期)。侯先生在回应文中,讲得最具体的是梨园屯教案。的确,这个教案在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十分重要,它最终引发了揭起"扶清灭洋"大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