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杨怡 《旅游纵览》2013,(6):106-107
城市旅游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利用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旅游者前来开展各类休闲游憩活动。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目前城市旅游综合改革的发展目标。本文利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了形成旅游城市意象的因素以及相关旅游综合改革方式,以期有利于城市旅游综合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92.
从青葱年少、人至中年到步入知天命之年,近代广‘东名儒简朝亮(1852-1933)以诗作记下所思所悟的每一段。从景物的选择到诗歌意象的形成,独漉意象、江门意象、黄花意象、阳山意象等使简朝亮长达40年的诗歌生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烙下简朝亮作为一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3.
在日本奈良时代的汉诗与和歌中,梅与柳经常成对出现.《万叶集》中的此类梅柳歌就达十二首之多.然而进入平安时代后,此类梅柳歌突然从文学世界中消失了.在和歌中与柳搭配的植物也由梅变成了樱花等春天的花卉.本文将通过分析奈良时期梅柳歌的特点来考察日本文学中的梅柳组合的形成与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4.
西安入境旅游品牌意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凯 《人文地理》2011,26(3):135-141
在"品牌"、"品牌化"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理论分析基础上,应用品牌个性理论,从入境游客角度对西安旅游目的地品牌意象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西安入境旅游品牌意象具有"动感、平和与现代"三大品牌个性;②西安旅游营销与城市经营所欲展示的核心旅游品牌意象特征并未能获得入境游客的完全认可,即西安旅游品牌意象仅深层触动了入境游客自我意象感知的一部分。就此,从文化差异与文化碰撞角度提出了消费者自我意象与旅游目的地品牌意象之间的文化效应模式。  相似文献   
95.
身处乱世的贾岛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经历,故而对其表示深深的怀念与同情,并产生感情共鸣。屈原的品格和创作对贾岛产生了重要影响,贾诗的创作心态、意象塑造、意境与楚辞有着渊源关系,也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6.
97.
郑荣娟  白凯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14,29(3):150-158
手绘认知地图是典型的非结构化的研究方法,以旅游为主题的手绘认知地图能够深入的探索旅游者对目的地人、地方或事物所持有的意象,尤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独具意义.本研究通过客流跟踪的调研方式,获得了我国八个主要入境旅游城市美国团队游客的手绘认知地图。在此资料基础上从空间认知元素和空间认知结构两方面对跨文化旅游者目的地意象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其相对于居民城市意象的共性和个性。最后,发现跨文化旅游者目的地意象认知元素因旅游主题性而超越了城市的一般物质形态,空间认知符号化特征显著,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尺度差异。  相似文献   
98.
说到黄牛,自然与古代的牛耕有关。 在土族的神话传说中,有关牛和牛耕较为著名的故事就有三则:《黄牛大力士下凡》、《牛耕地的传说》和《布柔游》。其中,前两则属于神话和半神话,后一则却是生活故事。本文以前两则故事为主,重点探讨一下土族原始农业的起源以及牛耕神话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9.
近年,在我国,<聊斋志异>研究在西方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的影响下形成了研究热.与之相对,在日本,翻译、"翻案"依旧是受容这一文本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途径.在学术研究上,在继承日本汉文学研究重视考证、考据的传统的基础上,日本古典、近代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也继续成为重要方向.本文在分析日本近年<聊斋志异>研究的现状基础上,着重探讨中日两国对<聊斋志异>意象把握的不同及其原因.探究<聊斋志异>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晚唐诗人将家国之恨、身世之悲融入废城残宫、残花败景、山林渔樵中,营造凋敝、破败的残缺意象,这些残缺意象,寄寓着晚唐唐诗人对人生遭际的种种乖舛乃至整个悲剧命运的感慨,使作品体现出一种哀伤凄凉而又气韵悠长的悲美。晚唐诗人品味着欣赏着残缺,将外界的荒芜融化在内心的审美关照中,寻找与社会景况相合拍的审美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