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铁群 《炎黄春秋》2011,(11):86-90
一、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部分论述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问题是,作为人数众多的阶级,无产阶级如何专政?  相似文献   
142.
新出土的卌三年来鼎铭中王命来“官司历人”,通过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历人”即《周礼》中的“校人”。  相似文献   
143.
母爱无疆     
永兴  熙伟 《旅游纵览》2007,(12):4-4
<正>这是作者在法国旅行时,在巴黎街头上拍摄的一个真实的画面。一位年轻的母亲将自己生命中的至爱——视为宝贝的孩子,牢牢地搂在怀里,在大街上急匆匆地行走着,连宽大的风衣都被风刮得飞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4.
王涛 《安徽史学》2007,(6):57-61
《王茂荫集》作为王茂荫研究的最新、最基本资料,不仅有历史学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献学的意义.就其新增的《王侍郎遗稿》而言,价值甚大,而瑕疵亦不能免、疏漏亦颇多.究其原因,在于整理者资料搜集未能扩大视野、资料整理未能悉心精研,造成王氏资料编辑、点校、注疏中的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45.
本文对八十多年来校读法作为一种治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学者们对这个名称的使用理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多同文献学、校勘学混同与重合,六十年代初彭铎发表《古籍校读法》,对校读法的概念、具体进行的方法、涉及的范围作了论述,七十年代末彭先生又发表《古籍校读法与语法学习》,对校读法的作用等作了深入的论述。彭铎继承陈钟凡、孙德谦之说而加以发展,确定了校读法的基本形式,使校读法作为一种学习与研究古文献、古汉语的方法同校勘学、文献学相辅相成,鼎足而三。  相似文献   
146.
《旧唐书·宦官传序》叙唐内侍省之"五局",云"内仆局掌宫中供帐灯烛,内府局主中藏给纳"。检明闻人诠刻本,原无后一句,清武英殿重刻《旧唐书》乃据《新唐书·宦者传》补之。但据《唐会要》卷六五《内侍省》,《旧传》此处并非脱去"五局"之最后一局,而是"内仆局掌宫中供帐灯烛"中间有脱文,即"掌宫中"之下脱漏了"舆辇导从内府局掌宫中"十字。殿本知其误而不明误在何处,故有此妄补,中华书局点校本又不察其误而沿袭之。今当删去殿本所增"内府局主中藏给纳"一句,而校补作"内仆局掌宫中舆辇导从,内府局掌宫中供帐灯烛"。至于《新唐书·宦者传序》称"四曰内仆,主供帐灯烛",则承袭《旧唐书》误文之故,当仍其旧。《旧唐书·宦官传》的误校,不仅可觇见武英殿刊本窜改古书之陋习,亦可知点校本底本选择之失当,同时可警示后人:校改古书,当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47.
姜平 《华夏地理》2007,(6):11-11
当我的相机镜头对准任何一个尼泊尔人时,无论男女老幼永远会送给我一个微笑,当他或她对你微笑着摇头时,不要误解,那是对你赞许的表示,这个国家就是如此与众不同。每一次重逢,它都能带给我新的惊喜,是念旧,更是信仰。纯朴的生活,丰富的民族色彩,这是最纯粹的视觉审美。因此,无论我在尼泊尔的街头还是在雪山的脚下端起相机时,我都会让眼前的所纪录下的图景与心灵达成共鸣。  相似文献   
148.
在我国出土的早期简帛资料中,常常残存着一些古书佚文。其中,居延地区新出简牍中,有一种特殊佚文的内容与剑(刀)器的赏鉴相关,主要教导人们如何依据剑的外部特征、剑纹、剑锋等辨识剑的新故、优劣。学者们指出:它或是西汉末年有人从当时相剑书中所做的摘要,或是对当时相剑经验的笔录.或是当时某部相刀剑类书籍的遗篇,并称之为“相剑刀册”。  相似文献   
149.
包袱瓶是清人的首创,又名袱系纹瓶、布袋瓶。它创烧于清康熙年间,流行于乾隆和嘉庆时期。其器型通常是在瓶身肩部,装饰一条凸雕的包袱带或束带,再于瓶肩围过来,在中间自然地打个蝴蝶结。而器身饰凸雕的包袱纹褶皱清晰,造型独具特色、颇有创意。且施釉肥厚,釉彩艳丽,褶皱起伏明显、自然,增添了器物的雍容华贵之感。此外"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又因其器型独特,纹饰优美,令其不仅受当朝统治者的喜爱,成为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更成为了后世争相仿制的精品。  相似文献   
150.
杨及 《名人传记》2022,(8):57-62
两地分居我在中央大学借读的两年,赵瑞蕻在柏溪分校当助教,不大来沙坪坝。他似乎只来本部办过一两次事,范存忠先生照顾我们,临时把自己的宿舍让他住一下。我们真正是两地生活,各顾各的。赵瑞蕻比我用功得多,一直在写作、翻译。他译《红与黑》的时候,国内还没有这本书的中译本。翻译《红与黑》最初好像和一个叫《时与潮文艺》的杂志有关。那是一个着重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可能是当时这方面最突出的。赵瑞蕻在上面写过《斯丹达尔与他的红与黑》,大概算较早介绍《红与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