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欧阳修《六一诗话》引用“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却未说明作,有学遂对其出处提出疑问。有《同官志》的记载,加上《诗缉》的旁证,此二句当是杜甫的佚诗。  相似文献   
92.
丘晖华 《神州》2020,(4):20-20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题记李白和杜甫是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郭沫若先生将他们称作“天上的双子星”,闻一多先生将他们视作“诗中的两矅”,而他们的友情,也不得不让人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与李白相比,杜甫年轻十余岁,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二人同游梁宋、齐鲁之地,寻仙访道,谈论诗文,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93.
聂石樵 《古籍研究》2002,(1):56-57,65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杜子美集无遣忧》:“余家有唐顾陶大中丙子岁所编《唐诗类选》,载杜子美遣忧一诗云:‘乱离知又甚,消息苦难真。受谏无今日,临危忆故臣。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隋氏营宫室,焚烧何太频?’世所传杜集,皆无此诗。  相似文献   
94.
学史上有“千家注杜”的说法,“千家注杜”的热潮始於末代,而现存的各种杜诗注本和选本则有二百多种。其中,杜甫诗集或全集的注本以宋、清两代为多。而清代似以钱谦益的《杜诗笺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以及杨伦的《杜诗镜诠》流传最广。但後两种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乾隆以後钱被列为禁毁书,直至清代末年才得以再度传播。万曼的《唐集叙录》认为,清人杜诗注释本中比较通行的,首先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雕版的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其次是雍正二年(1724)印行的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而後便是乾隆末年(1795)杨伦的《杜诗镜诠》。  相似文献   
95.
在中国历代辩证类笔记中,南宋名学洪迈的《容斋随笔》(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又称《容斋五笔》)向以广博、翔实受到学界青睐,给予极高评价。后人辑其论诗之而成《容斋诗话》,它不仅保留了《容斋随笔》的辩证特点,也为后人研究诗艺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其中有不少论及杜甫诗歌的地方,见解颇为独到。本仅就其中论及杜诗命意和某些写作技巧的篇什谈谈个人的见解,以求对研究杜诗诗艺有所裨益,并就此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6.
杜甫一生命运坎坷体弱多病,消渴症是其最严重的疾病。消渴症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肺疾、脚疾甚至于眼疾、耳疾、手疾、头风等相互作用,加剧了杜甫的病情。而他消渴症的起因主要是生平凄惨穷困、饮酒无度和个人性格急躁,也正是这些原因使其消渴症愈加严重。  相似文献   
97.
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这名号就注定了他们一个是天上飞的,一个是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浪漫飘逸,地上走的沉重凄凉。  相似文献   
98.
杨华东 《神州》2012,(6):24-25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咏物诗就有三百多首,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杜甫在成都时期的咏物诗有着鲜明的特色,与其前的咏物诗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咏物诗做一梳理,并与桂甫其他时期咏物诗作出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9.
王新阳  孙耀武 《神州》2013,(9):147-147
关于习作方面的问题,课堂上老师谈得够多了。在习作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把多年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同学们共享,争取起一些"旅伴"或"向导"的作用。同生们今后的习作之路还很长,还有许多名山大川、奇峰异峦带你观赏,还有许多急流险滩、羊肠小道待你跋涉,你得自个去走,去闯,去探索。不过,航道既已打开,船帆既已张起,下面的问题,倒变得单一了,只要将坚持下去,走到底,就一定可以到达光辉的彼岸。  相似文献   
100.
盛唐之世,道、释、儒三教并行。当世的文人雅士,各择所好.自信一宗。有的崇道,有的奉释,有的尊儒。与他白同岁的王维,政治上失意之后,晚年吃斋奉佛,“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与李白诗名相侪,友情甚笃的杜甫,“穷年忧黎元”“济世肯杀身”一心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终身以儒家思想为信条。比李白稍晚的白居易,晚年在政治环境险恶的情况下,杂取儒家的“乐天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为护身法宝。而李白的一生中却热衷于游仙访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