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宜泉 《收藏家》2004,(6):36-39
甲申三月初,我应邀赴东南亚参加一个佛教文化活动,有幸结识了几位佛教界名流,其中就有潼印法师——一位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那天下午,我来到潼印大师家。在风光如画的绿树浓荫中,只见大师家门前高悬着一块中国式的门额,其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的手迹“庐鸿草堂”。大师今年已经81岁高龄,祖籍福建,会讲一口流利的闽南话, 而中国的普通话也说得出奇的好。大师人很随和,双目炯炯有神, 睿智而深沉,仁厚也率真,虽然很少来大陆了,但谈到中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乃至中国绘画以及绘画史上的名人掌故竟能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92.
偷儿、乞丐问题成了当下城里人关注的一个热点。春节期间我不想掺和过于沉重的话题,闲翻《稼轩词编年笺注》,却读到了辛弃疾叙及偷儿的—首词。题为《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阙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你看,辛弃疾特意去巡阅他家的山园,恰巧撞见孩子们来偷刚刚成熟的梨枣。这些小子肯定是专程来偷的,他们不是随地捡石子土块击打,也不是随手折来树枝做工具,而是带着长长的竹竿,显然有备而来嘛。但辛弃疾不管孩子们是出于充饥还是嘴馋的缘故,并不生气,倒生怕旁人多事惊吓他们,使之仓皇逃逸;“老夫…  相似文献   
93.
杜甫的诗歌是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泣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其诗歌不仅涉及国家的大事,还触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杜甫对一切和其它有关事物的仁者之心和高度责任感,也就反映出了他诗歌中的那种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94.
李骏 《风景名胜》2008,(3):83-83
"五岳之首"——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泰山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历代帝王朝拜之山。泰山自古便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泰山也成为中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无  相似文献   
95.
老学究路遇鬼友有位村塾先生夜里行路,忽然遇见久已死了的朋友。老学究性情刚直,见了鬼不害怕,问他要去哪里。  相似文献   
96.
吴钟华 《百年潮》2007,(9):25-27
无情的地震牵动我的心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世人皆知。他是说,他思念家里的亲人,渴盼收到家中来信,这时收到家信,真比万两金子还珍贵。此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但在和平年代真感觉家书抵万金的人恐怕不多,却也并非没有,比如有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中国的外交官,有时会有同杜甫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97.
在《元草堂诗余》的接受过程中,最为研究者接受的观点,一是认为它是宋遗民词的结集,一是认为它是江西词人群的结集,本文认为《元草堂诗采》是宋金遗民词作的结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初以宋金遗民为主将的词坛状况。  相似文献   
98.
“人日游草堂”,是成都民间自晚唐以来即已有之的习俗。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人日出游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习俗。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入蜀后曾寓居的地方,今已成为人们朝拜诗圣的游览胜地。曾有杜甫与高适人日和诗的典故流传于世,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感动了后人,人们便选择人日游杜工部草堂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99.
詹福瑞 《古籍研究》2000,(2):124-128
在中国学史上,李白和杜甫虽以伟大的诗人并称,但在本世纪前,对李白诗注释的成就,远远不能与“千家注杜”的盛况相比。只有到了20世纪,李白研究才能与杜甫研究比肩,成为唐诗研究的两大热点。20世纪的李白研究,是最富有创造性成果的时期,这一时期李白研究成就,不仅体  相似文献   
100.
略谈杜甫诗歌对韦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昕 《四川文物》2000,(3):50-52
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政治的开放、经济的发达,为其文化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大诗人——杜甫。杜甫身处乱世,一生颠沛流离,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会,因此,他的诗歌更具有社会生活及民众气息,更能反映出特定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