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张佩国 《史学月刊》2000,5(1):134-144
在近代山东农村,村落社区成员对土地、资金、村公产等物质资源和宗教、教育、村庄自卫等人资源的分配,必须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才能得以进行,其中宗族组织起了统合血缘地缘关系及情感流向的关键作用。在村落社区以宗族组织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整合过程中,会出现基于地权分配不均衡而产生的社会分化,这必然导致经济社会地位相近的村落成员组成某些特殊的社会组织,从而使村落社区结构在统合性中又产生一定的分异性。  相似文献   
62.
大禹三考     
大禹出自何方?古老的《尚书》里没有说。我国第一部正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公元前75),为了论证东方是“物所始生”,西方是“物之成熟”,因此有“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条规律,在《六国年表》引言中列举出自西方的大禹、成汤、周文王三位古哲为证。关于大禹出于何地,司马迁明确指出:“禹兴于西羌”。  相似文献   
63.
浅论良渚文化的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渚文化在浙江发现至今六十多年。六十多年来,专家们对良渚文化的研究已十分深入和广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已发表的研究材料看,对良渚文化的墓葬、丧葬制度,以玉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的水稻为主的农业的及宗教信仰的论述较多,而对建筑遗迹的研究甚少,其主要原因是建筑遗迹发现不多,材料比较零碎,很难全面论述该文化的建筑风貌。本文围绕该文化的村落和房屋建筑,水井和“窖藏”建筑以及礼仪和祭祀建筑作一简单论述,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64.
白马人是藏缅语族中文化形态独特的少数族群。分布在川甘两省交界地带的白马人聚居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共同体。白马人聚居地是长江流域海拔较高的人类居住地带,也是我国西部生物-文化多样性两者兼得以保持完好的典型区域之一。本文试以四川省平武县若干白马人村落为研究样本,阐述了诸如村落与自然环境的融洽、乡土民居建筑与自然神崇拜等物质与意识形态文化景观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65.
各地的农村中,作为乡邻的家庭之间结成怎样的合作关系,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象征性行为与价值观念,大体上属于基层社会自治方面的习俗,均可反映出家族、乡里组织和亲属级别等制度实际存在的状况。在调查一些地方的民间自治组织时,可能会遇到村落共同体或家族的制度都显得松散而不完整的情况,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些地方就一定缺乏乡邻合作与民间自治的传统;  相似文献   
66.
在客家村落社会生活的研究中,人们较多地关注村落社会生活中的生产、衣食住行、婚丧节庆、宗族与神明祭祀等活动,而对一般百姓的消闲娱乐却注意较少。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七,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就此作一简要的描述和论述。  相似文献   
67.
杨志贤 《民俗研究》2001,(2):174-176
一口气读完了夏敏的人类学新著《红头巾下的村落之谜》,我心头浮起了这句话:生活在别处。此时,小蚱——惠安东部沿海的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半岛,已不再是陌生的异地,而是清晰可感地呈现在眼前。作者以人类学者特有的敏锐目光透视了这座半岛,又以优美、通俗的文体将之展现为一幅幅惠东社会生活与文化的美丽画卷。打开画卷,便有一缕兰色的海风轻轻吹来,那么清新,  相似文献   
68.
随着传统村落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逐步升温,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产业当中,地方性的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中得到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突显。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实地调研显示,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背景下,西江苗寨旅游中的居民参与问题及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苗寨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因旅游发展得到了挖掘,并获得延续和传承,村民通过参与旅游发展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均有所提高。第二,因为旅游开发的原因,西江苗寨的地方性文化也受到一定影响,苗寨中的商业化气息使村寨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部分地失去了古朴和原真。第三,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西江苗寨居民通过社会参与、文化参与、经济参与、政治参与的方式参与到苗寨旅游发展中。但由于居民受教育水平低、经济能力弱、社会关系薄弱等方面原因,导致旅游参与的效度较低。因此,只有居民充分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才能可持续展示地方文化魅力,有效建立民族旅游和传统村寨旅游品牌,并有效地推动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知名度的广泛扩展。  相似文献   
69.
张娟  王茂军 《人文地理》2017,(2):137-144
作为乡村空间价值重现的重要形式,乡村绅士化在西方国家受到极大关注,而我国则鲜有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乡村绅士化现象为主线,选取爨底下村为案例区,采用参与式评估法和质性访谈法,对人口结构、聚落形态、居住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绅士化表征空间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绅士化前后,生活空间发生重大变化,生活群体构成逐渐多样化,住宿价格飞涨,聚落空间的相似性被打破,居住空间逐步开放化,传统公共空间趋于退化或消失,当地村民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而这些变化是绅士化过程中多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范国蓉 《四川文物》2015,(2):87-90,96
传统民居具有地域特点鲜明、布局灵活、结构灵活、装修装饰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民居的保存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是堪忧。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为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提供了新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