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秀清 《百年潮》2013,(8):60-61
关于中共一大会场,人们早已熟知,其中的两处:一处是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一处是浙江省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代表的住宿处是博文女校。当时,为什么要安排在这几个地方,又是谁去安排的?这就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李达的妻子王会悟,安排这些地方都与她有关。  相似文献   
12.
终身的遗憾:李汉俊与陈独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根 《炎黄春秋》2009,(10):34-38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笔名李人杰、人杰、汉俊、汗、海晶、先进等,他是中共建党时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理论家之一,被认为是党内“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陈独秀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被誉为“思想界的明星”、“新思潮的首领”、“政治革命之前驱”。他们两人不但都是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先驱,还同是上海中共发起组的主要成员,并先后担任了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书记和代理书记,他们曾经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创建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而并肩战斗,忘我工作。  相似文献   
13.
胡学亮 《纵横》2011,(7):31-34
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各地代表共13人,分别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包惠僧(陈独秀指派)。  相似文献   
14.
看上去像个乡下青年李汉俊,原名李书诗,189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学的是工科,但他对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非常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研  相似文献   
15.
<正>李书城(1882—1965),湖北省潜江市袁桥村人。1902年由张之洞亲选,他与黄兴等赴日留学。23岁追随孙中山参与筹备和组织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他协助黄兴领导武昌首义,后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护法等战争。1921年前后,他支持和帮助胞弟李汉俊在上海发起建党,中共"一大"在他家中召开。抗战期间,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做了许多上层人士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投入反蒋斗争,为全国解放奔走呼号,他支持和掩护共产党人进入武汉,恢复和重  相似文献   
16.
2020年12月21日,《环球人物》记者走出那扇陈旧黑色木门的一刻,脑海里有两张街景照片不断闪回。一张是现在:2020年末,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一大”)会址。冬日阳光下,有年轻人穿着短袖在附近的马当路跑步。会址北面是繁华的上海新天地广场,南面临着一排店铺,人群熙熙攘攘。一张是从前:1921年,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幢旧式沿街石库门住宅,业主姓陈,沿街并排的房屋被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租住,人称“李公馆”。那时望志路一带还是偏僻的城郊接合部,“李公馆”房前有一片农田,放眼望去,颇有些荒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一对从湖北潜江走出来的传奇兄弟颇为引人注目:兄长李书城是国民党的三朝元老,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农业部部长。他一生特立独行,勤政爱民,兴利除弊,与张难先、石瑛和严重并称为“湖北四怪”;弟弟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三十七岁时以赤色分子的罪名与詹大悲共赴国难。  相似文献   
18.
《钟山风雨》2007年第1期发表的《中共"一大"会址发现始末》一文中提到一位叫"黄绍兰"的女子,但对她的介绍语焉不详。恰好笔者近年来所撰的"‘南社’与中共‘一大’"之系列文章中涉及到此人,现将经眼的一些史料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1921年7月23日,来自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包惠僧,日本东京的周佛海,以及列席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哥哥李书城的公馆内,  相似文献   
20.
9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悄然飘起一面红旗,它照亮了黑暗的夜空,给苦难的工农大众带来希望,给垂危的中华民族带来希望,同时也引来内外反动派的惊恐、忌恨和剿杀。于是,有了30年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搏斗,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有了30年革命与建设的艰难探索,从曲折走向开创;有了30年改革开放的凯歌行进,中华民族正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