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台湾的本土化在20世纪70年代蒋经国主政台湾时已开始推行.蒋经国推行本土化的目的是缓解省籍矛盾,扩大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到了李登辉主政时期,他的做法使本土化政策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台人治台",企图确立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坚持"台独"的分离路线,结果是加剧了省籍矛盾与党争,使"统"、"独"之争白热化,不利于祖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32.
王成 《史学月刊》2003,(8):85-91
马来西亚是政治发展较为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殖民时期的政治遗产进行了适当的本土化改造,使民主与权威同时为政治稳定提供支撑,形成了介于民主与权威之问的政治体制。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经验说明,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本国国情对继承而来的政治遗产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才能建立适合本国社会与历史特点的稳定的政治体制。西方的政治发展模式并不是普适性的真理,发展中国家在探寻政治发展道路过程中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从而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3.
徐海东 《攀登》2023,(3):48-53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中,阶级分析范式作为认识社会结构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本土化。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阶级分析是划分“敌我”的指导工具,服务于政治动员目标;改革开放初期,为避免意识形态之争,阶级分析被刻意遗忘;进入21世纪后,为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又通过阶层分析重新回归,受到了韦伯主义思想传统的挑战和改造。新的阶级分析范式中,阶级与阶层之间相互映照、互为补充的理论张力满足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分析需求。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全面统筹好社会各阶层利益,对于全社会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祝鹏程 《民俗研究》2023,(4):23-33+157-158
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学苏联”的社会主潮,钟敬文积极将“人民口头创作”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左翼革命的理想主义,民族主义的立场,他自身实证主义的知识结构,以及中国本土的文明传统的事实深刻影响了他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出于新文艺建设的需要,他注重“人民口头创作”的应用价值。在实际的概念界定、理论建构和教学实践中,他又充分顾及了中国本土的特殊性和独立学科构建的需要,对“人民口头创作”做了调适,力图构建更具本土化、实证色彩与开放性的学科体系。理论的本土化过程显示出钟敬文在政治与学术间保持平衡的努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冲突,体现了中国民间文艺发展在“为学术”与“为文艺”两种学科目的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35.
论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主,借鉴移民及海外华人研究中的移民网络和本土化理论视角,分析阐述了俄罗斯华商新移民的形成与概况、华商移民网络及其特征和作用,以及华商的本土化调适与融入。认为华商移民群体不断扩大与发展,首先依靠的是移民网络。这种移民网络不仅构成了一种迁移链,同时也是华商淘金重要的社会资本。俄罗斯华商为适应当地的经营环境,在经营模式、经营策略和本土商业销售网络构建三方面采取相应的本土化适应方式。这些本土化适应方式有利于华商在经济层面的融入,但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则仍然面临着融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36.
本文通过对汉喃研究院收藏相关经卷的研究,探讨中国民众宗教传播到越南的可能途径以及越南本土对这些经卷的传写和刊刻及编译。汉喃收藏民间宗教经卷包括中国的先天道经卷,以及越南编译改写的弥勒救世的民间经卷。前者应当与福建、广东侨民中先天道有关,而后者则超越了华侨的圈子,经过越南本土宗教家的改造利用,参与和推动了当地的社会改良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研究殖民统治下的越南下层知识分子和宗教家在社会文化方面艰难探索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37.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至今,经历了适应,发展,传承,变异,本土化等几个发展阶段。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这一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如佛经翻译,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本土的文化等等。本文试图在经典的翻译,佛教发展的社会动因,教义的保持与发展等方面给出自己浅显的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8.
陈果  郭葳 《神州》2012,(24):41-41
通过阐述日本简约设计色彩的起源及日本筒约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现代日本包装设计色彩中简约理念的发展,进而阐明筒约包装设计色彩是符合现代社会环境要求及人们审美倾向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日本简约包装设计色彩的审美特征,在设计上简约包装设计色彩讲究简洁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39.
本文根据幼儿园新课改实施情况,以贯彻执行新《纲要》精神为指导,针对农村幼儿园实际条件,分别从农村自然风光,民间游戏资源,以及农村风俗人情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农村幼儿园游戏本土化回归这一论点。全文有理论依据,有事例分析。  相似文献   
40.
在日本3大著名本土化的洋食中,除了可乐饼和炸猪排,最让人引以为豪的日式咖喱,起源于一个叫“横须贺”的小港口。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领舰队驶入横须贺港,历史上称“黑船来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