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结合曹操生活的时代背景,从他的军事生活、日常生活、与人交往和令文诗作中可以体现出其率直豪迈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2.
陈晓琳  肖亚男 《神州》2013,(24):7-7
曹操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争议,褒贬不一。而在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曹操的形象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解读。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中日深层次的文学心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53.
慧泉 《文史天地》2009,(10):59-65
中国的后三国时代,是魏国向晋王朝过渡的历史上有名的乱世时期。此时,虽然魏国的帝王是曹操的孙子曹芳,但已是朝不保夕!就在上一年(公元249年),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司马懿父子发动“典午之变”,把曹芳的亲表叔、执政大将军曹爽等党羽一并斩草除根。仅此一项,前后共诛杀了三千多人!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54.
书讯     
《吕著三国史话》在"赤壁之战的真相"一章里,作者说,"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  相似文献   
55.
青梅趣话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相似文献   
56.
吴代芳 《古籍研究》2001,(4):25-29,34
拙作《历史的曹操和文艺的曹操》(载安徽省社科联编《学术界》1995年第3期)对比了以《三国志》为代表刻划曹操的正面形象和以《三国演义》及三国戏为代表刻划曹操的反面形象。其实,曹操作为反面形象。由来已久,在一些魏晋小说中,已见端倪;《世说新语》刻划的曹操形象,已具雏形。《三国演义》和一些三国成中的曹操形象正是以此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7.
曹操纳谏     
曹操被《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为“超世之杰”,但他为人处世却很谦恭,能善待部属之谏。为了广开言路,让部属敢于说话,曹操在建安十一年(206年),先后下了两道《求言锄,规定“诸掾属、治中、别驾”,要在每月初一就所存在的问题各自写出书面意见上报,以供他阅读、善待。  相似文献   
58.
李凭 《史学月刊》2012,(11):5-13,49
对于曹操高陵的鉴定,具有多项证据。在明确的历史背景之下,其主证与佐证之间形成牢固的证据链,而且旁证的指向都是一致的。经过两年的反复锤炼,既无法否定主证,又难以打破证据链,表明西高穴二号墓为曹操高陵的结论确凿可信。  相似文献   
59.
马爱民 《文博》2010,(6):39-44
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并结合曹操墓出土石碑兵器铭文,对曹操尚武重武和曹操墓的可信性进行了研究论述,同时,对近年田野考察新发现的安阳县西部北禅寺经幢石刻铭文记载的邺县西陵乡问题作了探究,佐证了曹操墓"西陵"在安阳境内的客观史实。曹操两道令文中提及的西门豹祠是研究确定曹操墓的重要坐标,根据原在西门豹祠出土和发现的汉代碑石证明,今安阳市北丰乐镇村东与107国道西侧的西门豹祠遗址,就是曹操生前安排其寿陵所说的西门豹祠的遗址,对研究完善和确定曹操墓增添了新的重要历史材料,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0.
曹操“七十二疑冢”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文博》2010,(1):11-15
关于曹操高陵争议的焦点之一,是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所谓"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发生在宋元时代。这正是曹操这位历史人物遭受舆论严厉贬斥的时代。"七十二疑冢"的安葬形式,不符合曹操一贯坚持的"薄葬"原则。曹操安葬之时,有明确的陵墓方位,有庄严的送葬仪仗。"武宣卞后""合葬高陵"事,也应当有庄重的礼仪,不大可能暗中进行。"魏武葬高陵,有司依汉立陵上祭殿"的记载以及文帝黄初三年诏所谓"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衣服藏府",都说明曹操高陵"陵上祭殿"曾经存在。这些事实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都是不能相合的曹丕在曹操高陵图画于禁"降服之状",迫使其羞辱而死的故事,也说明高陵有"陵屋",亦证实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之不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