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本文通过对渤海国境内出土日用釉陶器的类型和文化因素的分析,认为其来源有三:第一类的器形和纹饰源自渤海陶器,与中原北方地区唐代陶瓷迥异,应属渤海自产;第二类在渤海的陶器中有近同的形制,与中原北方地区同类产品形制近同或有差别,应是对中原窑场产品的模仿;第三类仅见于中原北方地区唐代陶瓷器,应属输入的内地产品。本文推断渤海境内出土的日用釉陶器的时代为8世纪前半期至9世纪中叶前后,并对日用釉陶器的产地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2.
北京丰台万泉寺遗址位于金中都遗址内,遗址出土金代白瓷样品在形制上符合金代定窑白瓷特征。白瓷胎体成分和锶同位素比值综合研究确定了三种制胎原料,其中:高铝黏土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3左右;白云岩化石灰岩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2左右且钙含量较高;草木灰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1左右,且锶含量在1 000 μg/g左右。通过釉层的成分分析及胎釉成分的对比研究,发现釉层主要使用高硅原料与白云岩化石灰岩配制而成,并受到了部分熔融胎体的强烈影响,根据与草木灰关联性较强的P2O5含量推断,釉层中可能也含有一定量草木灰。万泉寺遗址白瓷的研究丰富了有关金代定窑白瓷胎釉配方的认识,确认了白云岩化石灰岩为胎釉的主要钙质助熔剂,揭示了草木灰类助熔剂在胎和釉中可能存在各自独立的来源。  相似文献   
73.
本文对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M6043出土的12件珠饰样品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显示:12枚珠饰均为釉砂制品,其成型工艺皆为在木质芯撑上直接塑形且使用了风干施釉法,其中表面有釉层的7件又使用了包埋施釉工艺。其K2O含量高于Na2O的助溶剂特征及以Cu作为着色剂的特征显示了这些釉砂皆为中国本土自制。本文为研究西周时期釉砂制作技术体系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74.
瑶里古名"窑里",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这里既出产高岭土,又出产釉果,再加上瑶河(瑶里的母亲河)贯穿全境,水运便利,加之境内遍布上等的窑柴,具有发展制瓷手工业的得天独厚的环境。元明两代瑶里窑业兴旺,遗存下来的窑址主要有绕南古瓷窑址、瑶里古瓷窑址。除了制瓷业,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茶叶之乡,而留存至今的明清商业街、程氏宗祠等古建筑记录着古镇曾经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75.
近年来南窑、兰田窑等窑址的发现和发掘,证实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不晚于唐代。本文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测试分析了景德镇南窑、兰田窑以及凤凰山窑等出土唐代至宋代青瓷、白瓷和青白瓷样品胎釉的元素组成,探讨了唐至宋代景德镇瓷器胎、釉所用原料配方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景德镇唐代青瓷主要受越窑等南方青瓷产品的影响,南窑、兰田窑青瓷胎体原料应是沉积粘土;从晚唐五代开始使用瓷石制胎,在南方地区率先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白瓷和青白瓷。瓷釉配方方面,经历了从不同草木灰到釉灰加釉果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6.
陈彦堂 《华夏考古》2021,(3):106-116
中国陶瓷史上曾先后发生过"误瓷为陶"和"误陶为瓷"两次对研究对象的误读,其本源在于对"釉陶"这一学术概念的无限制引申。而继之的匡正过程,则是对这一概念的厘定。这两个误读事件及其匡正过程的学术意义,并不局限在陶瓷史领域。这种学术讨论所探索并树立的路径和学人风范,充分反映出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严谨审慎的学风,以及敢于探索、突破窠臼的勇气。  相似文献   
77.
王星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8):70-81+133-134
本文以北齐二彩、初唐黄釉加彩俑和唐三彩为研究对象,归纳这三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并比较异同,探讨此类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外来文化影响。北朝晚期,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以北齐二彩为代表的低温多彩陶瓷器得以出现;盛唐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以俑类制品为代表的三彩器,成为唐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齐至盛唐,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出现与发展,是为这一时期胡汉文化面貌交融的具象体现。  相似文献   
78.
薛东星 《文博》1989,(2):91-91,84
1985年10月,铜川市黄堡乡下马村村民雒金良建房取土时,从墓内挖出一件完整的赭釉高足陶盖罐。又1986年7月,黄堡派出所在某案的审理中,获青釉盘口双象耳瓷瓶一件,据当事人介绍,这件瓷瓶是五十年代初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的。以上两器现藏耀州窑博物馆。 1、赭釉高足陶盖罐通高23.5、口径12.6、底径22、足高6厘米。盖窿顶,圆锥钮,宽平沿,子口。罐敛口,丰肩,扁圆鼓腹,最大腹径近中部,圜底,喇叭状假高圈  相似文献   
79.
本文主要引用相关的古代地方文献的同时,参考当今研究成果从而比较系统的探讨当时在新疆境内存在的两大毗邻古国——喀喇汗王朝和于阗国之间所发生的,影响很深,规模极大的宗教冲突的开始时间等问题。  相似文献   
80.
刘莉 《文物世界》2001,(5):27-30
随着陶瓷考占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钧瓷器物不断出现,学术界对钧瓷的面貌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但是,每谈及钧瓷,必谈宋钧或元钧,很少有人提及金代钧瓷,因此,金钧的研究几乎仍是空白。其原因是因为历史献的绝少记载,加之实物出土资料的匮乏,致使对所见的钧瓷多以宋、元视之。另外,关于钧瓷的起源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于宋,有人认为起源于金,本将对此不作为讨论的对象,仅就辽宁出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