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土遗址保护具有很大难度,其中土体中水分的单向迁移和蒸发是室内土遗址产生各种病害的重要原因,实践表明保存原状或采用各种化学材料进行加固都很难预防。利用人工"气-液相相变补水"的原理,在不改变土遗址原状的条件下,控制和维持室内土遗址水分的平衡,以达到稳定土中盐分、防止土体开裂和粉化的目标,这可能成为一种室内土遗址保护的新技术。为此,以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实验室气-液相变补水小试验、建立水汽冷凝速率方程、开展室内土遗址现场补水实验等。初步探索了各种控制条件对补水速率的影响,验证了气-液相变补水的可行性与效果,为未来更大规模试验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2.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一直是非常困难的课题。当遗址与其他材质的文物共存时,保护难度更高。为了探讨遗址博物馆内病害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措施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以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为例开展调查研究。发现盖棚可以防止雨水对土遗址的破坏,但造成了水和盐的单向迁移,是目前土遗址病害的主要根源。对于室内遗址博物馆,如何解决遗址土体水分单向迁移带来的破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开展研究的课题,建议尽快开展室内土遗址补水技术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3.
八旗诗歌是指由旗籍诗人创作的诗歌,具有鲜明的重性情群体趋向,即:重视自然性情,讲求性情之真,追求性情深厚.但整体重性情的特征并不能遮蔽各位作家性情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八旗诗人重性情特征既根植于群体的文化、群体性格,又是统治者大力提倡、借鉴先进的汉族文学传统与文学理论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重要学者提倡与高层推动功不可没.以八旗作家杨钟羲《雪桥诗话》为中心来探讨八旗诗歌重性情的特点.  相似文献   
44.
黔东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黔东南同时是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区之一。侗族由来已久,民族文化独具一格,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被淡化,传承和发扬侗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黔东南背景下的侗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也将会从建筑、语言、服饰特点、歌谣以及节日来揭示黔东南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5.
作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及与它同一类型的下孙遗址,在器物形态及其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内涵迥异于附近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可确定为浙江境内一个新型的、独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即跨湖桥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浙江省境内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类型及其相互间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加强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探讨。  相似文献   
46.
张钦  张云 《黑龙江史志》2013,(13):267-268
咸阳沙河古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历史地理、考古文物等各方面的学者围绕沙河古桥定性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形成了汉唐西渭桥说、古丰水桥说、汉唐漕渠上的桥梁或与漕渠有关的水利设施等多种观点,至今尚未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47.
中国廊桥     
杨晓冰 《旅游》2000,(5):30-30
“灞陵腾越跨云天,岸柳朦胧锁雨烟。一泻随心古孟浪,清波渭水涌铁璇。”这是甘肃《临洮诗词》主编汪弘祺先生对家乡名桥的由衷赞美。真的.渭源县灞陵桥早在本世纪初就已饮誉华夏文化、建筑界.而今.她以更加婀娜秀美的靓丽容姿引中外游人竞聚焦.成为大西北上镜率最高的华夏廊桥珍品。  相似文献   
48.
不久前,我有机会再度沿川藏公路做一次旅行,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至今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49.
《四川文物》2000,(2):48-50
成都明蜀王陵坐落在成都市区以东5公里的十陵镇,是明代帝王蜀藩王家族陵墓群。据史书记载,明王朝在近三百年间共封了13位蜀王。以僖王陵为中心的10座明陵,分布在十陵镇南侧正觉山麓及山前的青龙埂等地。1978年以来陆续被发现,并发掘清理了僖王陵和昭王陵,影响很大,为世瞩目。  相似文献   
50.
本文从兴隆山“桥”谈起 ,考证、解释了“”、“握”两字的含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