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1955年9月17日,冲破重重阻挠,钱学森携夫人蒋英及两个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10月8日上午,钱学森踏上罗湖口岸。一上岸,钱学森仿佛重新换了一个人似的。当时,一群记者围着钱学森。其中一个香港记者用英语向钱学森提了一个问题。钱学森当时就说:"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讲中国话。"这位记者解释他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钱  相似文献   
12.
1923年,直系军阀头目曹锟逼迫总统黎元洪下野,以每票5000元的重金收买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总统"。时称曹锟为"贿选总统",称受贿投票的议员为"猪仔议员"。此举使直系秽声四溢,举国唾骂。一、黎元洪出京,王承斌索印我是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采矿、冶金专业毕业的。从1914年到1920年,先在湖北省长公署充当技正,担任技术工作,后在湖北炭山湾等处(阳新、大冶、蕲春、广济)煤矿官厂担  相似文献   
13.
正1986年2月,千岛之国菲律宾举行总统大选,竞选者一方是现任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另一方是前参议员、菲律宾反对党领袖贝尼尼奥·阿基诺的遗孀科拉松·阿基诺夫人。这次民主选举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决斗,瞬息万变,扣人心弦,到底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呢?"马科斯王朝"的独裁统治这里先介绍一下马科斯和科拉松的概况和菲律宾大选的由来。马科斯于1917年9月11日出生在菲律宾北伊罗戈省的一个官僚  相似文献   
14.
在冬奥会之前,绝大多数人对索契的印象只有4个字——度假胜地。没错,正是索契具有美丽的风光景色和著名的滑雪胜地,使得上至俄罗斯总统、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到这里来休息度假。我也被索契的美景深深的吸引着,终于在冬奥会开幕之前走进黑海之滨,一睹索契的“素颜”。  相似文献   
15.
魏渭康 《纵横》2014,(7):50-52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经过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秘密访华。这是世界外交史上一次非常经典的秘密访问,此次访问对后来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3年6月,自从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首次公开美国情报机关的“窃听档案”以来,越来越多的监控、监听秘密被曝光: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被监听,铁杆儿军事盟友日本和韩国“被算计”,美国国家安全局对“金砖国家”印度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7.
高伟 《湖南文史》2014,(2):57-58
誓言反腐的第三任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年说:“当腐败已变成一个制度性问题,就应该用制度性的对策来应对……那么,就从我开始吧。”与其前任相比,现在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反腐出台的法律是最严厉的,执行起来也是最坚决的。从官员财产申报到禁止海外账户,俄罗斯试图通过一项项法律和制度构筑反腐系统,来约束人性的贪婪。  相似文献   
18.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向毛泽东赠送了一批厚重国礼,他还以私人名义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和水晶玻璃花瓶。这些礼品,毛泽东都欣然接受,但事后都上交国库,唯独保留了尼克松的签名名片和宴会用高脚玻璃酒杯。  相似文献   
19.
丹尼尔·科瓦特和保罗·施莱斯曼,一个20岁,一个18岁,分别来自美国的田纳西州和阿肯色州,两个都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虽然如此,两人却在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要干一件轰动美国甚至世界的大事——刺杀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 科瓦特和施莱斯曼是2008年9月份在网上聊天认识的,由于他们都信奉美国新纳粹组织“光头党”和“民族联盟”主张白人优越的观念,在朋友的煽动下,加入了“光头党”,并仿效新纳粹主义者的模样理了光头。他们幼稚地认为,只要理了光头,就成为“真正的新纳粹”了。  相似文献   
20.
彭靖 《百年潮》2014,(7):63-67
正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费正清应邀出席美国政府举行的国宴,并与卡特总统和邓小平同桌而坐。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费正清发自内心地感叹:"1979年结束了中美两国之间30年的疏远状况,也结束了我作为一个中国问题研究专家50年的奔走呼号。"作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国际汉学泰斗,费正清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智囊成员之一,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生中曾有5次以不同身份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