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左右的人     
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左右都有许多朋友、部下等。这些所谓"左右的人",必然有忠奸好坏之分,有逢迎拍马者,有屈躬谄媚者,有忠言直谏者,有规劝献计者。左右的人,最怕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例如:一、搬弄是非。左右的人,最常见的问题是爱说是非闲话,是非闲话多了,让负责人不明真相,不知如何抉择。所谓是非,大部分都是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  相似文献   
32.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3,(2):F0002-F0002
《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二卷,宋金履祥撰。金氏以为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而刘恕作《通鉴外纪》以记前事,但《尚书》不入,其志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颇谬于圣人,此不足以传信,故而集其三十余年心力创作《通鉴前编》一书,以《尚书》为主,杂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并加训释,起于帝尧元载甲辰,止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凡一千九百五十五年,内容丰富、材料翔实。《通鉴前编》可谓亦经亦史,是宋儒著述中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33.
《儒林外史》是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的名著,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发行。《儒林外史》中的许多章节,早已被收录在中学、大学的教材之中。《儒林外史所描绘的一个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早已走进人民群众的心中,真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吴敬梓,安徽金椒人,生于1701年,卒于1754年。1750年,吴敬梓寓居安徽芜湖期间,写下了举世闻名的不朽名著——《儒林外史》。—据史料考证,吴敬梓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时代曾发奋读书,可惜命运老是和他开玩笑。他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因而怀才不遇、愤世…  相似文献   
34.
本文通过对李盛铎藏书来源的揭示,评价其在古籍西归中的地位与功过。  相似文献   
35.
“我们做的事并没那么伟大,‘英雄’这个字眼并不适合我们,我们只是在做每个人都该做的事情。当一个人非常专注、非常集中的时候,他的能量是非常强大的”  相似文献   
36.
曹禺师曾经对青年学生说过这样的话—— “我一生都有这样的感觉,人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人又是非常宝贵的。人啊,还是极应当把他搞清楚的。无论做学问,做什么事情。如果把人搞不清楚,也看不明白,这终究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相似文献   
37.
田冰 《史学月刊》2007,(11):128-131
谥法,也叫易名典,是在人死后根据其一生功过是非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它产生于西周,迄于清末,绵延近三千年,其顽强生命力在于具有劝善惩恶功能,适合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优于刑罚和爵赏。故历代君臣,莫不持此以劝化人心,使之为善以持己,尽忠以事君。然而时局变换,也造成一些人应得谥而未得,也有人不该得谥而得之,因而追谥、夺谥情况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央政权高度集中,皇权膨胀。谥法上,明朝恢复古制,百官之谥皆出自皇帝之手,据载:“按古谥法皆请于君,春秋之世犹然,后世始以属有司,我朝始复古制,凡…  相似文献   
38.
人们对武则天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她说成是荒淫无度、诛杀忠良、大兴暴政的妇人;誉者则视之为知人待士、英明神武、勇于改革的千古女帝。史书的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武则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评论,更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确定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9.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一个事件,情况往往是非常复杂、微妙、多变的,所以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时候,绝对不可以简单化、绝对化”  相似文献   
40.
来信     
对制式教育的反动继"虎妈"之后,"狼爸"的是是非非,又在华人社会搅起一池春水。在复杂的中国,以及中国的复杂国情之下,论断是非的确并非易事,但是非总是要突如其来地站立在社会的断裂层边缘,总要你"说清楚,讲明白"。"狼爸"的教育方式,和传统社会的"棒打"、"棒喝"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我欣赏本刊记者在报道"狼爸"时,始终保持抽离和冷峻认知的态度。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