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燕,甲骨金文写作"匽"或"郾",西汉以后之文献始作"燕".西周时期的燕国是周王分封的北方诸侯国,自周初受封至战国时被秦灭,"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①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关于西周时期的燕国,文献记载很不详备,致使自太史公以来,后世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其争论的焦点之一就在召公是否封燕和始封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62.
63.
西周一些重要封国的封地曾经发生过变化,这种变化对西周封国格局和国家的政治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虽然之前已经有学者提醒注意,但一直未能举出文献中对于徙封直接记载的条目,也不清楚文献中是否有关于徙封的直接表述。分析可知,宜侯夨簋、邢侯簋、《诗经·閟宫》、《诗经·崧高》四篇周代文献中"迁侯于宜"、"■邢侯服"、"俾侯于东"、"于邑于谢"就分别是对虞、邢、鲁、申四国徙封的明确记述。这些文献还揭示了西周封国徙封的一些细节和特征。找到了文献例证,未来可以在更稳妥的基础上探索西周封国徙封问题。  相似文献   
64.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南昌古物市场购得一种手抄本的信范,竹纸一册,长约190、宽约185mm.从正面即从左往右有信五十封,从右往左有信十八封①.这六十八封信的主要部分是江西吴城布商②位于江苏溧阳的一家商铺伙计或掌柜写给同一东家另一商号的信,也有点分号写给总号的口气.内容主要是报告本号及同帮商人商号情况,如银钱价格、沿途及本商号所在地的天气、同行商人商品的运销情况、本号经营策略的调整,以及对未来天气、销售不振的忧虑等,可以说属于商人或商号经营信件.但又不是真正的、能具体到某人某号的实际经营信件,而应是当时江西商人、商号、商铺使用的、为教育子弟及初进号的伙计撰写商业信件的范本,但内容具体生动,与实际的经营还相当贴近③.五十封信与十八封信之间还有两封以写给岳父的口气写的信范,此两信却显得格式化,似乎是抄自当时民间某种尺牍范本.故我将此抄本定名为《江西商人信范》(以下简称《信范》).  相似文献   
65.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沦陷,民族工业亦遭受重创。淞沪会战爆发后,毗邻上海的南通旋遭日机空袭,南通大生纺织公司渐陷生存危局,其既未内迁后方,亦未进入租界避难。大生公司高层议决并与政府沟通后,在南通沦陷前夕选择寻求外商庇护的因应之策,并于1938年1月10日正式抵押给德国蔼益吉(AEG)电气公司,自此...  相似文献   
66.
67.
文物保护利用作为《文物保护法》等行政法规的规制领域,在《物权法》公布实施之后,文物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等权能如何在物权领域适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理论课题。本文主要结合文物保护利用的实际工作,探讨文物保护利用的物权适用问题,厘清文物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8.
现有钱币书刊,对有些古钱名称解释欠妥甚至有错误。某些古钱名称从30年代沿误至今,故有必要纠正。  相似文献   
69.
钱穆以宋学为坐标和价值尺度,评判和衡论清学。但我们往往从现代西方意义上的纯学术角度来定义宋学和清学,误认为是从学术自身来论。实则在钱穆所谓的“宋学”中,政治居其半,本身已包含了从政治角度衡论清代学术思想的视角。钱穆认为“每转益进”是中国学术演进的正常法则,但清代学术思想却是“每转益退”。新发现的钱穆《论清儒》三个版本的文字异同,为此论断增添了确证。就清代学术思想研究中的政治视角而言,钱穆比章太炎更激进,使其成为从宋学论清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完成了学理上的建构,这就是宋学中极为重视的《春秋》夷夏之辨。  相似文献   
70.
陈四益  文丁  聪画 《炎黄春秋》2004,(11):80-80
炎黄春秋2004年第11期本期:终审杨继绳执行主编徐庆全审校赵友慈语言、文字都是人类创造的,这大概没有疑义。人类创造语言文字是行动的需要,这大概也没有疑义。为了做,才要说或写;做了之后,要记事、记言,也要说或写。因此,做总是第一义的。离开了做,说和写都没有实际的意义。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