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佚名 《文史月刊》2009,(7):62-62
苏东坡被县衙内招去写春联。侍从磨好墨,东坡展纸挥毫,一口气写下两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日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相似文献   
12.
过大年     
叶梓 《丝绸之路》2004,(1):52-53
一进腊月,年的气息慢慢地就浓了。比如说炊烟,将近年关的日子里似乎要比平时浓一点也黑一些、那是家家都在厨房忙碌的缘故;还有院落,也要比往日乱而嘈杂;心急又顽皮的孩子们早已穿上了过年的新衣服,在小巷子唱起了流传多年的谣曲: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敲锣鼓,放鞭炮。一切都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如果稍加细心,就能发现乡亲们的笑容也灿烂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贴春联     
<正>你到过农村过年吗?你知道这趴了一窗台的农村孩子在望什么吗?告诉你,他们在望村里"秀才"写春联,他们把过年的心情望得红红的。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中国文艺园地中独有的一朵奇葩,俗称对子、帖子,贴于门柱、房柱上的称楹联,后来便泛指对联。新春佳节张贴门庭的通称春联。按用途分,用于婚丧喜庆的对联又称婚联、喜联、贺联、丧联(挽联)。它根据汉字的字形、字意及词性、声韵构成,讲究遣词准确,造句精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律严谨,寓意深刻。对联的发展源流,和南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现在的春联大都是买来的,少去了原创春联中的许多情趣。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自幼喜欢读书写作,所以对儿时所见所闻的民间原创春联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16.
影子 《文史月刊》2012,(3):71-71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形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婚丧嫁娶、乔迁开业,都要贴对联,特别是过春节,家家门上都少不了大红的对联。  相似文献   
17.
边吉 《文史精华》2013,(8):30-30
春联是国人从宋代就开始有的过年习俗,从古至今国人都极为重视,就是在文革期间亦难以免俗。现在拾取一些带有那个时代色彩的联语读来,仍觉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比如,有些是从毛泽东诗词里摘下的句子,律诗、  相似文献   
18.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现在的春联大都是买来的,少去了原创春联中的许多情趣。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自幼喜欢读书写作,所以对儿时所见所闻的民间原创春联印象颇深。20世纪70年代,困窘的岁月并没有磨掉人们的生活热情。那时大伙把写春联当作一  相似文献   
19.
桃之夭夭,春之融融.一年一度春节的来临总让人有不少期待。春联.原来是一片桃符,是古代人寻章句的雅事,一碗清凉茶.一份明月心。而在流传过程中.春联在民间推广普及,爱渐形成一种寻常百姓家的民俗化.时至今日依然常演不衰.原因无它.关键在于那么几句如心如意的吉祥话。  相似文献   
20.
名人与春联     
张雨 《文史月刊》2010,(2):37-37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喜欢写春联,而且号召百姓过年贴春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有一年除夕,朱元璋忽然来了兴致,命令所有的百姓门上要贴春联。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在城内观赏各家春联。他发现有一户人家没有贴春联,过去一问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