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肖徐 《炎黄春秋》2002,(4):80-80
出版界的权威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2月8日发表了署名李忠效的《求真务实——评(炎黄春秋)》一文,作者谈到了他读《炎黄春秋》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62.
我建议《炎黄春秋》编辑部,在今年5月号纪念五四运动83周年的时候,安排发表广州中山大学李坚教授的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63.
新年絮语     
春秋轮回,岁月嬗变,2002年悄然而至,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64.
汪澍白 《炎黄春秋》2002,(10):38-42
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以下简称“实录”),以其亲身经历对1959年庐山会议的本末始终作了极为翔实的记述,中外学者均奉之为信史。11年前,我就带着兴奋的心情,初读过此书的内部发行本(春秋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那次主要是因为1959年自己在地方上也曾被罗织入罪,颇想到中央的会议中去寻根探源。最近又重读了作者惠赠我的增订本(河  相似文献   
65.
高梁 《炎黄春秋》2002,(9):68-71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我不禁思念起那些为中日人民友好和两国邦交正常化而长期奋斗、奉献终身的日本友人们,人们把他们尊称为中日友好的“掘井人”或“先驱者”,内山完造先生就是最受敬佩的一位。自1913年到1959年的46年问,他由衷地热爱中国,始终同中国人民和中国进步人士同甘共苦、相依为命,为日中人民的和平友好、日中文化交流事业和日中关系正常化献出了全部心血,作出了非凡贡献,直到他逝世时还要求把遗骨安葬在他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  相似文献   
66.
苏州有着优裕的自然条件和悠悠六七千年的漫长明史。自春秋吴国始建城以来,苏州一地就在中华化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吴人曾经好勇尚武,“好用剑,轻死易发。”东晋以后,“武风渐泯,风趋盛。”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苏州才子辈出。不仅产生了大量状元级的才人,更有堪称“明第一”的归有光,学巨匠王世贞、冯梦龙,以及“明四家”沈周、唐寅、徵明、仇英以及清代金圣叹、钱谦益、吴梅村、尤侗、沈复……等等光耀千古的化名人。  相似文献   
67.
建国以后,在我军诸多部队番号中,8341可以说是最出名的,它在社会上的各种议论和传闻也是最多的。有人说8341是林彪的部队,林彪虽然身为国防部长,但他却无权指挥8341部队。笔者曾在8341部队生活、工作了12个春秋(1969年12月至1981年12月),了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68.
杜预自称“有《左传》癖”,写成了《春秋左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著作。其实 ,杜预读《左传》成癖 ,主要原因是《左传》以礼治国、从政务实、重视武备、注重休养生息和法制思想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左传》作者兼有儒、法、兵家思想 ,但以儒家思想为主 ,杜预也是如此。他为《左传》作注 ,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即“立言”和“立功”的统一  相似文献   
69.
南阳村位于宝鸡市陈仓区东、渭河北岸的二阶台地上,西距陈仓区虢镇7公里,东距阳平镇1.5公里,南靠陇海铁路,北依凤翔塬(图一)。  相似文献   
70.
理雅各翻译的《中国经典·春秋》以康熙六十年(1721)刊刻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为底本,并将其作为译注的重要参考,但理雅各的《春秋》译本与封建帝王的春秋学格格不入。理雅各视《春秋》为史书,他持"真实性"原则否定了《春秋》的褒贬之义及书法、义例,又因"真实性"原则消解了康熙《春秋》的编者在褒贬之处寄寓的经世之用。理雅各与康熙《春秋》编者的激烈冲突,反映出19世纪西方史学与东方经学两个学术体系的扦格难通,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窒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