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夏文化自20世纪50年代在豫西被发现确认以来,山西也有不少同类遗存被发现和确认。据报导,在晋南这类遗存分布于运城盆地的有6处,临汾盆  相似文献   
42.
陕北、晋西北南流黄河两岸出土青铜器遗存的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陕北、晋西北的南流黄河两岸地区相继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青铜器。由于在这些青铜器遗存中既有典型的中原式青铜器,又有数量较多的北方系青铜器,所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邹衡[1]、张长寿[2]、郑振香与陈志达[3]、戴应新[4]、刘军社[5]、吕智荣[6]、朱凤瀚  相似文献   
43.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山多地少,本非五谷蕃衍之所。雁门迄北地多斥卤,岁仅一收,太行迄东则冈峦带土,颇鲜平原”。加之明清时期生齿日繁。导致地狭人稠,食不足用。继之而起的过度耕垦,使山间瘠田、村边角地都得以利用,甚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终导致许多山地丘陵地带“遇积雨则河水暴涨,其势奔腾而不可遏,往往啮田为害;数十年来洗荡民田千有余亩,尽成沙砾”。与森林破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一些护林碑刻,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保护森林、树木的一些情况:一方面人们基于朴素的生态观念和风水意识,加强对寺庙林、风水林等的保护,其目的并非出于自觉保护林木,但客观上还是达到了保护林木的效果。一方面,在一些地区,人们切实意识到破坏林木对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因而,加强对林木保护的自觉意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的滥砍乱伐,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它们或竖于田间地头,或立于祠堂庙墙,警示人们禀遵毋违。这些碑刻资料大都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的乡规民约性质,是珍贵的民间环保史料。其记载的有关破坏森林的性质主要是习见不鲜的一般性砍伐,不同于大规模的军屯民屯的毁林开荒,故而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44.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西部兰溪市境内,是一个以血缘姓氏的宗族聚居村落,村中聚居着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后裔3000多人、1000多户人家。村落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村中古建筑存量大、形制齐,基本为明清建筑。  相似文献   
45.
明代中后期正德、嘉靖、万历等朝以迄清代,陕西府县城墙出现包砌热潮,共有56座城池先后对城墙进行了包砌.出现大规模包砌的原因在于满足军事防御、定修制度、抗御灾害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求.因受成本、原料等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各地城墙多为部分包砌,部位多集中于女墙、城门等处.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诸地城墙的包砌材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  相似文献   
46.
明清时期涠洲岛是北部湾海防的重要地带。明代为获取珍珠,多次派遣太监到北部湾沿海海域采取珍珠。由于过渡开采、政府垄断等原因,导致长期以海为生、贩海为业的北部湾沿海居民铤而走险,盗取珍珠。在盗珠活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明政府专门设立涠洲游击,以打击盗珠行为,后逐渐发展为北部湾海防的中坚力量。清康熙初年,为收复台湾,朝廷对沿海地区居民实行迁界禁海政策,这一政策让涠洲岛成为弃守荒岛。康熙二十八年(1689)开海禁后,陆续有居民、盗寇等偷渡上岛,或耕种其地,或以其为据点,而清政府对涠洲岛的军事防御态度,一直是巡哨为主,“禁而未禁”“守而不守”。及至同治六年(1867),法国传教士登岛传教及嗣后安插客民,清政府才默许涠洲岛开禁。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涠洲墩司巡检的设立,才结束这种防御模式。  相似文献   
47.
刘俨 《丝绸之路》2022,(2):124-132
南石崖地区建筑形制统一、功能明显,是人类为居住而在崖壁上开凿修建的建筑,具有明显的崖居特征。南石崖崖居群可以直观地了解明、清到民国时期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也为研究该时期的泾川人民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48.
2021年3月11日至2022年5月1日,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调查队,普查了阴山山脉大青山星象岩刻遗址。此次调查共发现三组16个杯壮星穴岩画,岩画刻磨在富含石英晶体的板岩之上,凹穴最大直径8厘米,最小3厘米,深度1.5~3厘米,制作方法均为先用砾石凿錾后期钻磨,制作十分精细,经过精准测量,排列有序的杯壮星穴形制,酷似南天三星系及北天北斗星系。经过科学的微晶体透视测年,两处星座制作时期为4620-5488年。这一发现为中华民族早期记载天象轨迹研究、天文观的形成研究,天象与季节、天象与时运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49.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西北筑城碑记大约存有269篇,其中原碑尚存于世者32方,是研究明清西北城池史宝贵的一手资料。甘、宁、青三省现存明代碑记最有特色,有大量卫所营堡的筑城碑保留。州县碑记大多有若干时段连续的拓城记,连缀起来就是城池形态扩展的整体叙事。明清西北筑城碑记所反映的城镇类型也多种多样,州县城镇最多,卫所营堡占有一定比例,其他如驿城、巡检司城、厅城、寨城、关城都有一部分存留,非常难得。这些碑记作为第一手资料,详述了筑城过程、工程耗时、销银数量、捐资人户,对于考证原委、制度复原、社会阶层以及城镇职能与形态扩张都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