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落日古渡     
叶梓 《丝绸之路》2007,(3):57-62
地处山西吕梁山区临县的碛口,是一座倚在黄河东岸吕梁山怀抱里的典雅古镇,曾在明清时期极度繁华,因长期占据北方商镇龙头位置,故有“九曲黄河第一镇”和“水旱码头小都会”之称。碛口历史文化厚重,建筑风格独特,旅游资源丰富。2006年6月,碛口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为“2006年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守护名单”之一。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开阳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议论县城的变化中,都在讲县政协常委、金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彪的故事。  相似文献   
43.
本文系统分析了明清纲运法施行下的盐业市场结构。认为在这一时期,盐业市场是国家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国家是盐业市场的垄断者,支配盐商及市场的一切事务,而盐商在市场中处于受支配地位,依附于国家以便获取盐业利润。  相似文献   
44.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山多地少,本非五谷蕃衍之所。雁门迄北地多斥卤,岁仅一收,太行迄东则冈峦带土,颇鲜平原”。加之明清时期生齿日繁。导致地狭人稠,食不足用。继之而起的过度耕垦,使山间瘠田、村边角地都得以利用,甚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终导致许多山地丘陵地带“遇积雨则河水暴涨,其势奔腾而不可遏,往往啮田为害;数十年来洗荡民田千有余亩,尽成沙砾”。与森林破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一些护林碑刻,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保护森林、树木的一些情况:一方面人们基于朴素的生态观念和风水意识,加强对寺庙林、风水林等的保护,其目的并非出于自觉保护林木,但客观上还是达到了保护林木的效果。一方面,在一些地区,人们切实意识到破坏林木对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因而,加强对林木保护的自觉意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的滥砍乱伐,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它们或竖于田间地头,或立于祠堂庙墙,警示人们禀遵毋违。这些碑刻资料大都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的乡规民约性质,是珍贵的民间环保史料。其记载的有关破坏森林的性质主要是习见不鲜的一般性砍伐,不同于大规模的军屯民屯的毁林开荒,故而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45.
《文史月刊》2007,(2):I0010-I0010
王村煤矿矿区紧邻盂寿公路,距寿阳东站30公里,距县城9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本矿隶属苌池镇政府,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84年建矿,1987年正式投产。现有固定资产650万元,职工160人。本矿矿井煤田面积0.838km2,主要开采15#煤层,属低沼气矿井,煤质好,含硫低,是优质的工业用煤,煤种为贫煤,经过几年的开采,现有地质储量420万吨,可采储量200万吨。该矿配有矿井两斜一竖,斜井分别作为运输和回风及行人,竖井为备用风井。主副斜井坡度为20度,斜长435米,竖井垂深为100米。近年来,在全矿干部职工的齐心努力下,该矿正在向机械化、现代…  相似文献   
46.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西部兰溪市境内,是一个以血缘姓氏的宗族聚居村落,村中聚居着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后裔3000多人、1000多户人家。村落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村中古建筑存量大、形制齐,基本为明清建筑。  相似文献   
47.
明代中后期正德、嘉靖、万历等朝以迄清代,陕西府县城墙出现包砌热潮,共有56座城池先后对城墙进行了包砌.出现大规模包砌的原因在于满足军事防御、定修制度、抗御灾害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求.因受成本、原料等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各地城墙多为部分包砌,部位多集中于女墙、城门等处.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诸地城墙的包砌材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  相似文献   
48.
明清时期涠洲岛是北部湾海防的重要地带。明代为获取珍珠,多次派遣太监到北部湾沿海海域采取珍珠。由于过渡开采、政府垄断等原因,导致长期以海为生、贩海为业的北部湾沿海居民铤而走险,盗取珍珠。在盗珠活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明政府专门设立涠洲游击,以打击盗珠行为,后逐渐发展为北部湾海防的中坚力量。清康熙初年,为收复台湾,朝廷对沿海地区居民实行迁界禁海政策,这一政策让涠洲岛成为弃守荒岛。康熙二十八年(1689)开海禁后,陆续有居民、盗寇等偷渡上岛,或耕种其地,或以其为据点,而清政府对涠洲岛的军事防御态度,一直是巡哨为主,“禁而未禁”“守而不守”。及至同治六年(1867),法国传教士登岛传教及嗣后安插客民,清政府才默许涠洲岛开禁。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涠洲墩司巡检的设立,才结束这种防御模式。  相似文献   
49.
刘俨 《丝绸之路》2022,(2):124-132
南石崖地区建筑形制统一、功能明显,是人类为居住而在崖壁上开凿修建的建筑,具有明显的崖居特征。南石崖崖居群可以直观地了解明、清到民国时期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也为研究该时期的泾川人民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50.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西北筑城碑记大约存有269篇,其中原碑尚存于世者32方,是研究明清西北城池史宝贵的一手资料。甘、宁、青三省现存明代碑记最有特色,有大量卫所营堡的筑城碑保留。州县碑记大多有若干时段连续的拓城记,连缀起来就是城池形态扩展的整体叙事。明清西北筑城碑记所反映的城镇类型也多种多样,州县城镇最多,卫所营堡占有一定比例,其他如驿城、巡检司城、厅城、寨城、关城都有一部分存留,非常难得。这些碑记作为第一手资料,详述了筑城过程、工程耗时、销银数量、捐资人户,对于考证原委、制度复原、社会阶层以及城镇职能与形态扩张都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