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万斯同与《明史》修纂是明清史学史的一个重大课题,自清末以来已发表过不少论著。但以往研究论著明显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所用材料遗漏甚多;二是对《明史》纂修的全过程缺乏贯通和综合研究;三是万斯同到底如何修史并未落实。  相似文献   
102.
卫所制度是有明一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帝国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然而,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到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3.
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是壁画发展的衰弱期。于美成《20世纪中国壁画研究》(《文艺评论》2004年第3期)指出:“明清以后(壁画)逐渐衰落。进入近代,一片空寂景象,壁画出现一个历史的断层”。宗世英《壁画的时代性》(《松辽学刊》2002年第5期)云:“明清时,墓室壁画更是衰落,多为民工匠人之作。明代的寺观壁画以北京法海寺为代表,此为宫庭画师之笔。”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明代壁画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可以理解了。  相似文献   
104.
传统观点认为,和谐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目标。但地方志中关于明清广东水权纷争的记载表明,当地普通民众的维权要求相当强烈,“健讼”成为基层社会的重要特征。根据地方志资料研究明清广东水权纠纷的解决情况,有助于我们接近历史真相,为当代修志工作提供更为真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5.
近日,笔者拜读了暨南大学夏泉博士的大作《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该书洋洋27万余字,字里行间追寻着明清粤港澳基督教教会教育的历史足迹,较为系统深入地厘清了自晚明以降直至1911年基督教在岭南地区的办学活动及其发展轨迹。该书因选题新颖,立意深刻而被列入“岭南文库”丛书系列,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本书的创作价值和学术品味。纵览全书,笔者认为夏作有如下几个特色:  相似文献   
106.
郭姓是黄帝后裔。唐时有府兵队正郭鱼(淑)随陈政、陈元光父子人漳地靖边.建州后就地落籍在漳传衍。宋时有郭嵩、郭镕裔孙人漳传衍。郭姓在漳州与原住民及其他姓氏和睦相处.一起为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明清时期.漳州郭姓已传衍漳属各县及省内外.并有裔孙陆续渡海人台湾垦殖。现全国郭姓约1500万人.占全国人口1.15%.按中华姓氏人口排序居第18位。  相似文献   
107.
竹刻艺术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刻艺术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了竹刻工艺品,明中期以后竹刻艺术发展成熟,成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并在江苏地区形成以朱松邻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这两大流派。清代是竹刻艺术的发展繁荣期,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把中国竹刻艺术推向了鼎盛。  相似文献   
108.
三界神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神,其信仰最早可追溯到两宋之交的冯姓始祖,但当时尚未有“三界”的提法,从有关文献记载推测,此时冯姓祖先还停留在巫觋的阶段上;从传播范围看,大约也仅在冯姓的家乡贵县一带有所传播,尚未形成在广西的大范围扩散。各种史料表明,只是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冯克利被封为“游天得道三界真人”之后,三界神的影响才越来越大。因为从明弘治年间开始,  相似文献   
109.
中央机构: 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相似文献   
110.
廖华生 《安徽史学》2008,(1):104-115
发生在明清婺源的保龙诉讼,实质上是当地的士绅阶层在维护合邑公共利益的幌子下和开矿者对于地方公共资源的争夺,反映了士绅阶层建构和维护地方霸权的不懈努力.该事件说明,尽管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特权,士绅阶层的地方霸权仍然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了实现自身的地方霸权,士绅阶层不但重视本阶层的高度整合,还需积极寻求和利用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