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696篇
  2012年   792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409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杨小莞  孙琳杰 《区域治理》2022,(11):173-176
当前,在新时代思想政治育人背景下,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发展路径、工作内容和职责使命方面都赋予了新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创作、人员配置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发展尚不完善,制约了网络育人实效.在此独特的网络生态环境下...  相似文献   
102.
广东五邑地区以潭江流域为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该地的政区边界却打破了自然山川的界限。从明代到清初顺治年间,为了应对以民变为首的地方政治危机,朝廷先后在潭江流域设置了恩平、新宁、开平三县。这些县级政区的边界大致与潭江流域的地理分界线重合,地理单元的独立性开始作用于政区划界中。清代雍乾年间,形成了新会、鹤山、新宁、开平、恩平五县分治潭江流域的格局。同时,随着新会县核心政区地位的巩固,流域内各县整合为一个统县政区的倾向开始加强,为后世潭江流域的政区整合奠定基础。明清时期潭江流域的政区变迁体现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政治局势在政区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历史研究》2021,(1):103-127
以官制完备为标志,锦衣卫的职权在成化年间基本发展成熟。缉捕谳狱及城市管理是锦衣卫堂官的首要职掌,侍卫皇帝则居次要地位。北镇抚司官专理诏狱,北镇抚司狱与锦衣卫狱是两所不同的监狱。锦衣卫处理的案件以京师地区一般犯罪居多。堂官、镇抚司官主要由兵部推选,嘉靖中叶以后,文化与司法考试是选官必经之途,从而使文臣子孙掌握卫务,锦衣卫趋于文职化。堂官、镇抚司官职掌、排序及其人选要求显示,明中后期锦衣卫的性质更接近于治安司法机构。锦衣卫官制与职权演化的过程,是明中后期文治道路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04.
105.
龙缸是明代独特的瓷器种类,起源于明初,洪武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就设立了专门的龙缸窑,但早期产量很有限。到嘉靖时期,龙缸的制作达到高峰,成为嘉靖官窑造物的代表,但烧造亦十分困难,成功率很低。以此为背景,文章以盐城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嘉靖御窑青花云龙纹大缸为例,对其质地、纹样、龙纹等进行赏析,认为它代表了嘉靖官窑的高超工艺水平。文章还分析万历以后龙缸衰落的原因,指出嘉靖龙缸已成为难以复制的绝唱。通过对明代龙缸发展历程的梳理,全面评述这一独特器物的艺术特征、历史价值和技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6.
一般认为,圣训体现的是颁发谕旨的皇帝的思想与观念。康熙敕修按圣训体例选编自己谕旨的《政治典训》和雍正主持编纂的《清圣祖圣训》的差异,为考察圣训体现的是颁发谕旨皇帝还是敕修皇帝的思想观念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康熙在位时《政治典训》已形成了完善的稿本,没有颁行。雍正即位后敕令继续编纂,但最终没有颁布该书,而是依照惯例,另起炉灶,敕修《清圣祖圣训》。《政治典训》与《清圣祖圣训》均选录康熙谕旨,体例相近、类目多有相似之处,皆以宣扬康熙圣治、训谕臣民、垂范后世为目的。其差异主要是在内容上,《清圣祖圣训》收录的是雍正皇帝认同的康熙皇帝谕旨,删去了《政治典训》中与其治国理念相冲突和对自己不利的内容,能适应雍正治国的需要。不仅是《清圣祖圣训》,清代的圣训都融入了敕修皇帝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07.
乔宇 《史志学刊》2023,(1):4-18
客兵是明代九边防守军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之过程与明代军事制度的变化紧密联系。明初,客兵多指调往他卫戍守的卫所旗军,其与土兵和当地的卫所军相区别。明中叶以后,随着边防形势的紧张,客兵逐渐变成了既包含卫所旗军又包含募兵的开放性概念。客兵的身份也可以实现由“客”向“主”的转化。因此,《明史·兵志三》《明史·食货志六》以及《崇祯长编》中对客兵概念的界定皆是单一且不准确的。正统至正德时期,明廷不支持大规模使用客兵。嘉靖以后,蒙古俺答部向东进犯宣大京师蓟镇等要地,明廷被迫以营为编制大规模调动客兵戍守东部边镇,西北边镇仍以主兵作为防御主力。然而,大量客兵的聚集对军饷供应及驻地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嘉靖后期,明廷采取减客兵、练主兵的措施试图减少客兵的使用,但收效甚微。万历后期辽战爆发,客兵与辽人矛盾日益激化,但冲突很快随着辽东的沦陷而告终,客兵依旧参与重要军事行动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8.
谢春晖 《上海地方志》2023,(1):67-75+94
明代松江府青浦县的置废、复立过程,以及复县后的治理问题,都显示分县无法解决逋赋问题。即便如此,分县在此之后仍然是调节赋役问题的重要手段,如明末金山卫改县的议论,以及清初娄县的分立,均显示分县的这一用意。最终,分县反而加重了政区内部以及同级政区间赋役负担不均的情形,引发进一步的赋役改革。在梳理上述分县议论及其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察知分县的直接动力来自地方官完纳税粮的压力,而地方士人出于对分县导致赋役不均的了解,往往发出拒绝分县的声音。此中体现了国家收取财赋与地方赋役不均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9.
何念 《上海地方志》2023,(4):31-38+95
明朝政府提倡“以孝治天下”,在官方引导和贵州儒学的兴盛下造就了明代贵州社会孝亲敬老之风。明代贵州方志中有大量孝行记载,不仅有男性还有女性,其孝行充分体现在病床前尽孝、割股疗亲、舍身救亲等多个方面。明代贵州孝行特点有:多为照顾生病父母、女孝多表现为奉养公婆、孝行多受表彰等。明代贵州孝行促进了贵州重孝风气的形成,但也使得愚孝行为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10.
隐逸文化自古以来为文人提供了精神自由的可能。吴中文人之隐逸传统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明以前,吴中文人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貌,出现了家族隐逸的趋势,文人或以学隐,或以艺隐,并兼重孝道。明代的吴中文人隐逸,或为避祸,或为自娱。虽避隐一地,仍积极参与家乡活动,影响地方士气。同时,吴中文人亦以不同艺术形式表现个人隐逸生涯。或借助隐逸图绘,以画作表现隐逸生活与隐士高节。或誊抄前代隐逸文学作品,以表现隐逸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