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1篇
  免费   0篇
  172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明代是科举制发展的成熟期阶段,会试南北卷制度的形成可以说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而通过对南北卷制度形成的背景、过程、原因的分析,我们又可以明了明代封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所实行的各种制度措施的依据,而其中尤以平衡和稳定为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32.
明代礼仪用玉作为冠服制度的一部分正史有载,定陵的考古发掘又为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标本。但是在出土的礼仪用玉与文献记载之间存在一些不符与错位等现象。本文尝试以北京西郊明熹宗三位皇妃和明神宗七位皇嫔的两座合葬墓中出土的部分玉器为实例,剖析随葬礼仪用玉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33.
文章旨在以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收藏的一批明代折扇画作为切入点,梳理明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在折扇画中的展现,并探究折扇画作为文人雅兴的施艺对象以及其作为文化艺术商品的隐喻,从而进一步揭示明代的艺术现象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34.
《历史研究》2021,(1):103-127
以官制完备为标志,锦衣卫的职权在成化年间基本发展成熟。缉捕谳狱及城市管理是锦衣卫堂官的首要职掌,侍卫皇帝则居次要地位。北镇抚司官专理诏狱,北镇抚司狱与锦衣卫狱是两所不同的监狱。锦衣卫处理的案件以京师地区一般犯罪居多。堂官、镇抚司官主要由兵部推选,嘉靖中叶以后,文化与司法考试是选官必经之途,从而使文臣子孙掌握卫务,锦衣卫趋于文职化。堂官、镇抚司官职掌、排序及其人选要求显示,明中后期锦衣卫的性质更接近于治安司法机构。锦衣卫官制与职权演化的过程,是明中后期文治道路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35.
龙缸是明代独特的瓷器种类,起源于明初,洪武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就设立了专门的龙缸窑,但早期产量很有限。到嘉靖时期,龙缸的制作达到高峰,成为嘉靖官窑造物的代表,但烧造亦十分困难,成功率很低。以此为背景,文章以盐城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嘉靖御窑青花云龙纹大缸为例,对其质地、纹样、龙纹等进行赏析,认为它代表了嘉靖官窑的高超工艺水平。文章还分析万历以后龙缸衰落的原因,指出嘉靖龙缸已成为难以复制的绝唱。通过对明代龙缸发展历程的梳理,全面评述这一独特器物的艺术特征、历史价值和技术成就。  相似文献   
36.
乔宇 《史志学刊》2023,(1):4-18
客兵是明代九边防守军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之过程与明代军事制度的变化紧密联系。明初,客兵多指调往他卫戍守的卫所旗军,其与土兵和当地的卫所军相区别。明中叶以后,随着边防形势的紧张,客兵逐渐变成了既包含卫所旗军又包含募兵的开放性概念。客兵的身份也可以实现由“客”向“主”的转化。因此,《明史·兵志三》《明史·食货志六》以及《崇祯长编》中对客兵概念的界定皆是单一且不准确的。正统至正德时期,明廷不支持大规模使用客兵。嘉靖以后,蒙古俺答部向东进犯宣大京师蓟镇等要地,明廷被迫以营为编制大规模调动客兵戍守东部边镇,西北边镇仍以主兵作为防御主力。然而,大量客兵的聚集对军饷供应及驻地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嘉靖后期,明廷采取减客兵、练主兵的措施试图减少客兵的使用,但收效甚微。万历后期辽战爆发,客兵与辽人矛盾日益激化,但冲突很快随着辽东的沦陷而告终,客兵依旧参与重要军事行动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7.
谢春晖 《上海地方志》2023,(1):67-75+94
明代松江府青浦县的置废、复立过程,以及复县后的治理问题,都显示分县无法解决逋赋问题。即便如此,分县在此之后仍然是调节赋役问题的重要手段,如明末金山卫改县的议论,以及清初娄县的分立,均显示分县的这一用意。最终,分县反而加重了政区内部以及同级政区间赋役负担不均的情形,引发进一步的赋役改革。在梳理上述分县议论及其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察知分县的直接动力来自地方官完纳税粮的压力,而地方士人出于对分县导致赋役不均的了解,往往发出拒绝分县的声音。此中体现了国家收取财赋与地方赋役不均的矛盾。  相似文献   
38.
何念 《上海地方志》2023,(4):31-38+95
明朝政府提倡“以孝治天下”,在官方引导和贵州儒学的兴盛下造就了明代贵州社会孝亲敬老之风。明代贵州方志中有大量孝行记载,不仅有男性还有女性,其孝行充分体现在病床前尽孝、割股疗亲、舍身救亲等多个方面。明代贵州孝行特点有:多为照顾生病父母、女孝多表现为奉养公婆、孝行多受表彰等。明代贵州孝行促进了贵州重孝风气的形成,但也使得愚孝行为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39.
隐逸文化自古以来为文人提供了精神自由的可能。吴中文人之隐逸传统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明以前,吴中文人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貌,出现了家族隐逸的趋势,文人或以学隐,或以艺隐,并兼重孝道。明代的吴中文人隐逸,或为避祸,或为自娱。虽避隐一地,仍积极参与家乡活动,影响地方士气。同时,吴中文人亦以不同艺术形式表现个人隐逸生涯。或借助隐逸图绘,以画作表现隐逸生活与隐士高节。或誊抄前代隐逸文学作品,以表现隐逸之好。  相似文献   
40.
余璐 《历史研究》2022,(6):141-163+220
基于地域平衡理念,明代吏部司官有每省一员、照省推补的分省惯例。这一惯例的形成及其在明中后期的应用、发展和严格化,与各省官僚群体的支持密切相关。同时,此惯例的发展稳固,又不断培育着官僚群体的乡党意识和参与意识。皇权、吏部在吏部司官选任中的制度性、机构性权威逐步减弱,各省乡党逐渐掌握了从吏部司官到巡抚、提学、翰林、科道等官缺的选任主导权。权移于下、同乡为政的乡党化趋势,令晚明政局中的皇权、吏部、乡党等各方呈现难以整合的对立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