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8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移动性是21世纪人文地理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议题,它体现了空间科学的社会学转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命题,其中心性突出体现在它与其他传统和新兴的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交叉。本文以表格为工具梳理了地理移动性的研究理路,发现移动地理与其他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共同聚焦的核心是:时间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的“时空行为”问题,政治地理、社会地理的“权力”“平等”“权利”问题,身体地理的“具身实践”“感官体验”问题,情感地理的“地方依恋”“身份认同”问题,想象地理的“地方感”问题,道德地理的“空间道德感”问题。本文识别这些关键问题为移动地理的“核心要素”,搭建移动地理的框架和体系,指出探查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和不同时空移动类型的转化机理是未来移动性的研究方向。根据移动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强度,构建了包括日常移动、旅游和旅行移动到永久性移动在内的地理学移动性连续轴类型,并探索了移动地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1127-1279年)至少有81年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53.29%。朝代上以宁宗、高宗、孝宗三朝的疫灾最为频繁;季节上以春夏季节为疫灾高发期,秋冬季节疫灾较少发生;趋势上疫灾频度略有下降趋势,但表现为2个波长为70年的波动周期,十年疫灾指数曲线呈"W"型,疫灾广度的年度变化呈脉冲状波动,阶段性特征明显。南宋时期全国至少有241个县发生过疫灾,其中71.37%分布于人口相对稠密的浙西、福建、淮西、浙东、江东、江西、淮东等东部诸路;疫灾严重程度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浙西路是全国疫灾最严重的地区;各路疫灾的严重性与人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从总体分布看,南宋地区的疫灾比金元地区严重,且集中分布于淮河以南今光山-大余一线以东的地区;人口密度高值区也是疫灾频度高值区,长江三角洲是全国疫灾最频繁的地区;当时全国的疫灾中心有今杭州、海宁、湖州、苏州、绍兴等城市。  相似文献   
13.
与中原和燕云地区变动而多样的墓葬发展格局不同,山东地区在宋金时期的长时段内一直保持着圆形单室墓为主的墓制传统,整体面貌和丧葬习俗基本承袭了北宋传统,体现出墓葬风格的保守性与滞后性。蒙元统一帝国建立后,伴随着政治冲击与族属间的文化互动,山东地区长期固守的区域传统被逐渐打破。一方面,在当地宋金盛行的单室圆形砖雕壁画墓基础上,墓葬类型更趋多样化。另一方面,一些小范围的局部区域特征日渐明显:胶东半岛独具特色的石塔墓完全定型并确立起成熟的小区域面貌;而处于南北文化交界的济宁、嘉祥和邹县地区则在南方同坟异葬墓和大都"石椁型"墓交互影响下,进一步体现出融南汇北的墓葬特点。本文通过对考古学材料的系统梳理,不局限于行政区划的限制,综合考虑地域文化、人群特点、地理形胜和政治冲击等多种因素,力图建立起蒙元时期山东地区墓葬的整体时空框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陕西城固苏村出土商代铜器进行了合金成分和金相组织分析。结果显示,经检测的铜器材质仅见锡青铜和铅锡青铜两种类型,而金相组织则包括铸造、铸后受热、铸后(局部)热加工以及铸后热冷加工等多种加工形式。苏村小冢出土的三角援戈、鍚、面饰等兵器类器物,铸作精良、合金配比合理,显示出较高的技术水准,与镰形器所代表的本土冶铸传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认为,这些传统观点认定的所谓"本土器物"实际上有产自其它地区的可能,并指出关中平原是值得重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站在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对民族旅游工艺品的产生进行分析和理解,找到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民族情况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前提结合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为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开发与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学敏 《旅游纵览》2015,(1):224-226
观看是人们更为倾向的感知行为,而他们看到的图像化信息被认为是具有表意功能的,这些都是视觉传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时至今日,互联网以其传播速度快、传输内容丰富、传送范围广泛、打破时空限制及使用成本低等特点成为了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会展营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因此,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来探讨会展网络营销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整合视觉传播、会展营销和网络营销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比香港书展2013和2013广州南国书香节官方网站上的营销图片,进一步探究展览主办方如何透过图片来向公众展示其展会形象,为展览会官方网站的视觉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的快速发展,室内装饰设计也逐渐吸收了美学的很多原理,摆脱了传统的思维定势,更趋多样化和创造性。当前的室内装饰设计不仅仅是符合人们的日常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更多的要结合旅游环境进行功能的划分,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审美情节,在价值上可以体现出设计者的思维和美感,因此,旅游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在美学上有了更多的体现和应用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良渚文化的玉器风格独特,从玉质到纹饰的变化都体现着良渚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从不同阶段玉器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良渚文化的衰落与以玉器为载体的宗教因素关系紧密。早期和中期,以玉器制造为代表的宗教活动,在社会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晚期,玉器数量大增,质量下降,大量宗教活动影响人们生活,社会平衡遭到破坏,在遇到外力因素时,必然造成良渚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19.
杨丹  南瑞江 《旅游纵览》2015,(4):195-196
十堰市是湖北省智慧旅游建设的试点城市,本文选取"游十堰"手机客户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者进行访谈及在线发放问卷获取研究数据。研究发现,十堰市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在分析相关原因的基础上对该市智慧旅游的建设工作就客户端和宣传方面给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碧村典型遗存的分析,对其文化性质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碧村遗址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属于晋陕蒙交汇地区新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别于忻定盆地的游邀文化及太原盆地的杏花文化。同时,在考察晋陕蒙交汇地区石城分布及规模的基础上,对碧村遗址在北方石城文化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