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林元昌  董四代 《攀登》2004,23(5):28-30
世界明的发展把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发展,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现代化的最高成就。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动力和目标.按人的发展要求评价社会变革.把人的发展提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2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开辟了一条先谋求民族独立、创造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再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救国之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虽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已经制定了一个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奠定了中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3.
孙善根  余子道 《安徽史学》2004,(3):49-51,73
近代以来,在中国文化遭受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身受中西两种文化滋养的蒋梦麟主张重新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中国文化来整合西洋文化,同时以"西方的尺度"来重新审视和阐发中国文化以建立起适应现代中国需要的中西合璧式的新文化.蒋梦麟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一个爱国重教、精思力践的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执着探索.  相似文献   
124.
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变革的两种思想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革命与改良(改革)这两种变革思想和方式之间虽然有重大区别,但又是互补的,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凸现其主导功能,也会相互转化,不可绝对地厚此薄彼,更不可只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事实上,革命与改良是同一部乐曲的"双重变奏",两者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交互辉映,共同组成了20世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启蒙大众、革故鼎新的历史画卷,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20世纪最后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表明,中国尽管已从根本上摆脱了自我束缚的困扰,但进入新世纪后最需要的是居安思危,力戒盛世意识,增强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25.
付琳 《文博》2012,(2):31-35
《尔雅》、《山海经》等早期文献中均提到了独角马形神兽。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自明清起,文献中的几种独角马形神兽已混为一谈。本文在对出土遗物上相关动物形象进行细致比对后,得出朝阳袁台子出土铜饰上的动物形象并非俞人的独角马形神兽,而是一种写实的动物。文中另列举了一些相关遗物上的独角马形象,认为不宜贸然将考古所见的动物形象与文献中的神兽对号入座,早期文献也不可能完全真实地写映出边疆民族的艺术与信仰。  相似文献   
126.
多元一体是早期中国区域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看,尧舜禹时期以黄河及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北起辽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各早期文明实体及正在向文明社会迈进的各原始部落或部族,在社会一文化、经济、政治与军事互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构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前现代国际体系。尧舜禹政治集团,则是建立在方国联盟基础上的一种国际次体系。  相似文献   
127.
黄安年 《史学月刊》2008,11(1):93-99
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献资料表明,19世纪6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在美国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支不畏艰险、勤劳朴素、沉默奉献的生力军,为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8.
1676年,英属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爆发的培根事件是弗吉尼亚殖民地的一件大事,也是英国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一件大事.在美国出版的早期史著作中,上至大中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下至历史辞典、历史百科全书等工具书,都有详略不等的介绍,至于专门著作、专题论文更是与时俱进,不仅数量多且具时代色彩,从17世纪70年代直到今天可以说从未中止过.然而,对培根事件的提法,在中美史学家的著作(含翻译著作)中却截然不同.一般说来,美国的史学家们自始至终的提法都是培根"叛乱";在我国,解放后的出版物除个别著作外都是用培根"起义"的提法.究竟哪种提法更贴近北美殖民地历史的实际?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9.
贾永梅 《史学月刊》2008,(2):131-133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青年会"(Y.M. C.A),1844年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1821~1905)创建于伦敦,其最初宗旨是改善青年店员的精神生活.1851年,一些美国年轻人来到伦敦参加世界博览会,他们深为青年会的活动所感动,回国后随即创建了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并迅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1855年,欧美各国青年会举行第一次国际会议,组成了"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19世纪后期,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陆续在天津、上海等地建立组织,成为对中国城市青年影响颇大的一支宗教力量.然而,很多中文论著在提及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早期史实时均各执己见.笔者将查找到的各种关于青年会传入中国的论说版本列出,并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作一初步的梳理和考订.  相似文献   
130.
豫皖苏根据地早期抗币斌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杰 《中国钱币》2008,(1):53-59
2005年,笔者在鉴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抗日战争时期货币时,意外发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拨自南京图书馆、南京市人民委员会的两枚1940年萧县发行,面值为伍角的“地方流通券”与“地方兑换券”和4枚1941年1月宿县二区发行的贰角伍分、伍角和壹元(2枚)“地方兑换券”。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文物卡片排列中,仅将萧县发行的伍角地方流通券归入抗日根据地货币类。但据史料记载,当时萧县、宿县均为豫皖苏根据地所属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淮北抗日根据地豫皖苏边区的发展分前、后两个时期,即1938年底,创建豫皖苏根据地至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撤向津浦路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