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日两国人民除了蒙受战争苦难之外,还在不同程度上遇到国族与文化认同等问题,女明星也不例外。身为日本人的李香兰,在舞台上往往是以中国人的形象或主体身份示人,并闪现星光。然而,日本侵华当局的幕后掌控,民族意识的萌生,性别的纠缠,使她在战争的特殊环境里处于矛盾、挣扎之中,艰难地做出国族的选择和认同。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最终完成了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女明星李香兰的形象建构,其中也包含着李香兰个人的主观想象和抉择。不容否认的是,战争时期建构的女明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李香兰战后的行为。然而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潮流,李香兰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了新的角色,并树立起新的社会形象,赋予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女明星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2.
喻翔 《中华遗产》2018,(9):38-41
越南的重庆、太原,美国的北京、广州……这些源自中国的地名,如何在异国落地生根?日本的“洛阳”日本的“洛阳” 独在他乡忆旧游,非琴非瑟自风流。团团影落湖边月,天上人间一样秋。  相似文献   
23.
李斐然  郭小轩 《人物》2018,(1):159-161
P:对你来说。2017年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应对的? H:选一个的话有点难,如果说是今年印象最深的工作,就是为《哥斯托》动画电影配乐.这是《哥斯拉》电影第一次拍成动画,在东京已经上映了。我之前为两部《哥斯托》做过配乐,  相似文献   
24.
25.
在2014年度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达标创先”活动中,由中国日本史学会日本侵华史专业委员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和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日本侵华史研究》刊物,荣获2014年“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会刊评审一等奖”。此前,该刊已于2012年、2013年连续荣获“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会刊评审特别奖”。  相似文献   
26.
彭芊芊 《黑龙江史志》2013,(17):153+156
<正>杨靖宇同志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名字在东北抗日民族战争史上期间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杨靖宇将军以野草、树皮、棉絮充饥,在深山密林、冰天雪地中只身与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在我国,特别是在东北,几乎家喻户晓。杨靖宇的一生是壮丽的,他的一生是于中国大革命和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事业紧紧在一起。(一)杨靖宇本名马尙德,又名顺清,字骥生,曾用名张贯一、乃超、  相似文献   
27.
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在我国大连地区设立的取引所进行了多起并购活动。这些并购活动增强了日本取引所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之可以摆脱经营困境,重获新生;或扩大交易规模,垄断当地市场,助长日本侵掠我国东北的气焰。  相似文献   
28.
本文通过分析二战后德国的地理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思想政治等因素,得出二战后德国敢于面对历史的原因以及该历史态度对其现代国际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并由此引发对同为战败国的日本战后行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29.
<正>迄今为止,日本民俗学史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展开论述,"柳田民俗学"成为一种定格,而对柳田国男以外的民俗发展动向、活动以及对民俗的认识却未能给子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日本当代著名民俗学家福田亚细男先生的《日本的民俗学:"在野"之学二百年》,在合理评价柳田国男对日本民俗学影响的同时,试图摆脱既有民俗学史的窠臼,把握日本民俗学史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3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它所带来的苦痛至今仍使世界人民记忆犹新。然而同样作为战争罪魁祸首的德国和日本对其战争罪行的反省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恳切认罪,做出各种努力以取得受害国家及人民的谅解;而后者则百般推脱,极力掩饰甚至美化其侵略行径。造成德日两国产生这种认识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战胜国对德日两国的改造程度不同及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