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2篇
  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32.
在2014年度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达标创先”活动中,由中国日本史学会日本侵华史专业委员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和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日本侵华史研究》刊物,荣获2014年“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会刊评审一等奖”。此前,该刊已于2012年、2013年连续荣获“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会刊评审特别奖”。  相似文献   
33.
彭芊芊 《黑龙江史志》2013,(17):153+156
<正>杨靖宇同志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名字在东北抗日民族战争史上期间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杨靖宇将军以野草、树皮、棉絮充饥,在深山密林、冰天雪地中只身与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在我国,特别是在东北,几乎家喻户晓。杨靖宇的一生是壮丽的,他的一生是于中国大革命和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事业紧紧在一起。(一)杨靖宇本名马尙德,又名顺清,字骥生,曾用名张贯一、乃超、  相似文献   
34.
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在我国大连地区设立的取引所进行了多起并购活动。这些并购活动增强了日本取引所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之可以摆脱经营困境,重获新生;或扩大交易规模,垄断当地市场,助长日本侵掠我国东北的气焰。  相似文献   
35.
本文通过分析二战后德国的地理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思想政治等因素,得出二战后德国敢于面对历史的原因以及该历史态度对其现代国际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并由此引发对同为战败国的日本战后行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36.
孤竹地望众说纷纭。孤竹石磬、亚微罍、尖首刀币出于卢龙附近辽宁一带。卢龙适宜距虚生存且近海。孤竹近邻令支在迁安、山戎在蓟县,土方、国皆近于卢龙。卢龙遗有夷齐井、书院山,传世文献亦可证孤竹在卢龙。  相似文献   
37.
<正>迄今为止,日本民俗学史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展开论述,"柳田民俗学"成为一种定格,而对柳田国男以外的民俗发展动向、活动以及对民俗的认识却未能给子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日本当代著名民俗学家福田亚细男先生的《日本的民俗学:"在野"之学二百年》,在合理评价柳田国男对日本民俗学影响的同时,试图摆脱既有民俗学史的窠臼,把握日本民俗学史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38.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它所带来的苦痛至今仍使世界人民记忆犹新。然而同样作为战争罪魁祸首的德国和日本对其战争罪行的反省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恳切认罪,做出各种努力以取得受害国家及人民的谅解;而后者则百般推脱,极力掩饰甚至美化其侵略行径。造成德日两国产生这种认识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战胜国对德日两国的改造程度不同及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
日本早在甲午战前就对中国进行长期而周密的情报搜集工作。而清政府由于缺乏谍报观,不但未重视搜集日本情报,对在华日谍的活动也没有采取得力措施,从而导致大量机密泄露,直到战争爆发后,潜伏在天津的日谍石川伍一暴露并被抓捕,震动朝野,清政府才着手实行严格的反间谍行动。然而,清政府的后知后觉,为时已晚。由于中国谍报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当前我们必须重视反间斗争党并全力做好情报搜集工作,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0.
中日钓鱼岛争端,源于甲午战争日本“窃岛”,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对外扩张导致的直接结果。日本侵占钓鱼岛蓄谋已久,从甲午战前非法的秘密调查,到甲午战时的秘密“窃取”,再到甲午战后的所谓“更名”,其侵略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